“2.5产业”,一个听起来模糊而令人期待的名词。顾名思义,它介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既包含产品研发、核心产品生产、现代物流运行等第二产业运营职能,又具有服务、贸易、结算等第三产业管理职能,是一个“接二连三”的产业,因此得名“2.5产业”。
面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复杂命题,我区产业转调创走得并不平坦。如同一场足球赛,经济发展已进入对方半场的兰山区,不得不面对产业转型、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宏观形势的防守压力。如何突破防守,找到正确的转型之路,成为我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显然,“下底传中,头球破门”是一个上佳的选择。但我区工业经济“短板”明显,工业对税收贡献率仅为20%。几大传统产业中,食品产业有待提升、板材产业大而不强、机械产业优势不大、医药产业一枝独秀、有色金属产业外迁,目前情势下很难找到类似海尔、魏桥、临工式高个球员头球“一锤定音”。反观服务产业,房地产是近年我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助推器,商贸物流繁中显乱,亟需规范。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传统工业产业需要进一步做强,商贸物流服务产业需要进一步提升,培植高个突出产业成为关键之举。
“2.5产业”,应运而生。它有着工业的里,服务业的表,本质上是生产性服务产业。“2.5产业”依附于制造企业而存在,以人力、技术、知识等要素为主要投入,融入企业生产上下游,是信息时代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传统产业成长壮大的良好催化剂。
“2.5产业”到底有多大能量?举几个例子,无锡(国家)工业设计产业园,是国内第一家以工业设计为主题的“2.5产业”园,2013年,这个面积仅为2.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实现业务总收入650亿元,财政收入13.5亿元,到位外资超过4000万美元,自营出口4.9亿美元。再如青岛中联U谷“2.5产业”园,占地仅50亩,却有高新技术企业40多家,年产值超过25亿元;泉州泉港“2.5产业”园,年产值超过5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产出之高令人咋舌!这是因为工业设计占据产业链最高端,1美元设计投入将增加1500美元销售收入。
我区能否发展“2.5产业”?大部分人都会给出否定答案,原因不外乎“2.5产业”技术、人才、资金高度密集,区位、环境、配套要求极高,一般聚集在北上广等经济文化发达的一线城市,我区条件还不成熟。其实不然,“2.5产业”发展更多地依靠先进理念、科学机制来促进,谁认识早、动手快,谁就能把握发展先机。例如,银川市地处大西北,经济、区位、环境都没有明显优势,2014年上半年GDP仅565亿元,但其与中兴集团合作兴建的大数据中心,正是以工业为基础,以服务业为延伸的“2.5产业”范本,这项工程有力地促进了“智慧银川”的建设。
事实上,在市场和政府双重刺激下,我区部分企业自发从加工制造向产品设计、电商服务等“2.5产业”领域延伸。例如板材产业,新港、福达、千山等企业越来越注重新产品研发、国际贸易、集中采购、品牌培育、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三禾永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国际先进设计理念,推动产品换代升级,目前获授权专利100多项,发展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园林、植保机械基地。友谊日化通过技术创新、产品设计,通过碳粉加香实现了蚊香“从有烟到微烟”、“从气味难闻到芬香宜人”的转变,不但提高了产品价格档次,而且增加了销量,目前企业通过产品设计获三项外观设计专利。
我区有各类专业市场93个,现代物流产业园,工业基础扎实,会展经济发展态势喜人,现代金融、楼宇经济、服务外包条件成熟,工业设计人才、技术转移瓶颈有望实现“破冰发展”,这一切都为我区“2.5产业”蓄势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新形势下,我们应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立足全市“10+6”产业体系,全力突破现代金融、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制造型服务产业,下好新业态上的“先手棋”。面对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密集防守,敢于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间“中路突破”,从“2.5产业”视角来谋划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大棋。
可以说,“2.5产业”发展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