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选择了到农村支教,就要尽心尽力,我要想尽一切办法,教好每个学生,争取让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一样优秀,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临沂十中教研组长、优秀教师庄乾海在半程中学支教时备课间隙仍不忘自己来时所做的承诺。
这是我区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区千方百计鼓励教师到农村支教,将城里学校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带到农村来,促进了农村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优秀教师支教基层,我区实施教学名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支教”、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年轻教师到驻城学校“学教”、学科教师到相邻学校“走教”的“三教”政策,实现了教师的合理流动,是我区结合实际优化组合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模式。
缩小城乡差距,探索和实践兰山模式。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近年来,我区以实施教育民生工程为抓手,以巩固山东省教育示范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为目标,致力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每所学校,使优质教育资源遍布城乡、区域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率先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让城乡老百姓同享高质量义务教育,探索和实践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兰山模式”,赢得了群众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和一致好评。
数字显示,2010年以来,全区投入资金28.5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学校幼儿园项目193个,总建筑面积100.3万平方米,其中163个项目已经交付使用,另有31个项目在建,今年计划投资7000余万元,用于中小学校各类教学设备达标。
免试、就近、严格划片成为兰山特色。我区坚持“免试、就近”的原则,严格划片招生制度,促进了校际间生源的相对均衡。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
通过实施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盘活区域转型、闲置教育资源,兰山城乡教育取得实质性提升,全区各中小学校差距正在缩小。群众择校热也随之降温。不少家长选择就近入学,有力地改变了城区学校太拥挤、农村学校太差的局面。
据了解,在今年招生过程中将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的规定。严格划片招生政策,严格控制学生择校。任何学校不得跨招生区招生,严格按计划招生,从严控制班额,不得擅自超计划、超班额招生。
我区还要求,严格收费标准,任何学校不得借招生之机收取报名费、择校费。高度重视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建立和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使适合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轻度残疾儿童少年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教育资源“区域整合”成兰山重头戏。通过实施“北上、南下、西进”总体思路,我区启动了“名校进北城”、“名校进城南”、“名校进西城”集团化办学工程,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突破。名校进北城吸引了兰山名校到北城“深耕”。岔河小学原来是一所村级小学,近几年来,尽管加大了资金投入,更新换代了教学设施,但周边的居民并不认可,生源流失十分严重。自2013年成为临沂一小分校以来,获得了优质的名师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校发展迅速,仅去年一年级就多招了50余人。
正是通过牵手“名校”,柳青苑、明坡等10多处村小到校报名的一年级新生数量呈成倍增长趋势,这与前几年生源流失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以往很多家长都拼命地把孩子送到老城区的几所小学,而如今,家长们终于愿意把孩子送到家门口的学校上学了。
“以前俺们村的为了孩子上市里上学,找关系,托熟人,花钱花狠了!现在北城都是名校了,俺孩子今年上小学一年级,就在北城小学上,根本不用找人了。”看到越来越多的名师进入北城,家长陈飞心里满心欢喜。
我区统筹城乡教育教育均衡发展,高水平配置了“软硬件”资源,优化了学校的综合实力,破解了城乡教育难题,高水平促进了教育公平,研究成果受到高度肯定,为推进城乡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提供了典型样本。
“按照党的十八大‘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我们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提高教育的总体效益!”区教体局局长冯学敏向人大作报告时作出庄重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