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大众日报同时刊发两篇重头文章,分别聚焦兰山区柳青街道夏家村破解土地难题,推动鲜切花产业升级,非洲菊产量占据国内半壁江山的故事,以及贯彻“我为群众办实事”要求,在建设1972产业园同时留住老城记忆,以人民为中心实施城市更新的创新做法。
非洲菊绽放“花”样文章
1月7日,《大众日报》要闻版刊发头条报道《非洲菊绽放"花样"文章》,聚焦我区柳青街道夏家村破解土地、技术等要素难题,一门心思推动鲜切花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成果惠及全村百姓的感人故事。该村鲜切花年产值达5亿元,占国内非洲菊产量的5成以上。
2021年12月17日上午,在临沂市兰山区的一处非洲菊种植基地,温室大棚外的水缸里已结起一层薄冰。记者掀开厚重的门帘钻进大棚,由于温度陡升,眼镜瞬间蒙上一层雾气。柳青街道夏家村社区居民夏立广正与几名工人一起采摘非洲菊,虽然已经脱掉外套挽起袖子,几人还是不时擦拭额头上的汗水。温度计显示,此时棚内温度达到25℃,雾气凝成豆大的水珠,沿着弯曲的棚顶不断滴落。
成熟的非洲菊颜色艳丽,20枝捆成一把,再在花蒂处包好透明的保护套,便可装箱发货。
“这批非洲菊的批发价是一把8块钱,今天用汽车送到徐州的机场,再用飞机运去海南,晚上就能到。”夏立广说,通过承包土地自营、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等方式,他管理的这个非洲菊种植基地面积达到了四百多亩。通过临沂便利的商贸物流,这些非洲菊可以发往全国各地。生意好的时候,一把非洲菊能卖到24元,夏立广每月的营业额能达到五六十万元。
谈起夏家村发展非洲菊产业的原因,夏家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夏继长用“穷则思变”四个字作出了总结。20世纪末,夏家村人口过千,但耕地只有400多亩。面对人多地少的局面,村民们选择发展蔬菜种植业来提升亩均产值。在一次外出交流时,夏继长在昆明学习了非洲菊的种植技术,并开始在村里试种。
“我先种了一年,发现每亩利润比种菜翻了一倍,便想在村里推广,但很多村民不了解非洲菊的行情,认为我这是不务正业。”夏继长回忆说,他便先动员村干部和党员做榜样,说服他们每家拿出半亩地种非洲菊。
又一年过去,前期试种的人都挣到了钱,村民们看到了非洲菊产业的高效益,纷纷跟进。那几年,夏继长帮助村民们去云南引进优质品种,分享种植技术和产品销路,这个特色产业便在村里落了地生了根,夏家庄也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05年左右,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菊花,我父亲也是在这一年打消顾虑,把家里的地都种上了菊花。”夏立广回忆说。
此后十几年,夏家庄成立行业协会,一边向周边地区共享非洲菊种植技术,一边在各地承包土地建设种植基地,逐渐打通了非洲菊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各个环节。
在推广非洲菊的过程中,由于各地土质不同,夏继长还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土壤改良经验。对于原来比较贫瘠的土壤,夏继长通过测量土质,进行配方施肥来改良土壤。同时,通过改良温室大棚内的设施,满足花卉生长所需要的温度和湿度。近几年,夏家庄的温室大棚还普及了水肥一体化技术,非洲菊的的质量和产量不断提升。
目前,夏家村共有1500余人,全都通过这条全产业链得了实惠。
“我们村的非洲菊产业发展了20多年,种植基地分布在临沂市四五个县(区),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值达到了5亿元。在非洲菊这个细分市场里,通过我们村的带动,临沂非洲菊的产量占到了国内产量的5成以上。”夏继长说,“目前我们正从种植和销售两个方面探索精细化管理,希望能用更优质的产品开拓日韩高端市场。”
50年的老库房改建城市书房
1月7日,《大众日报》刊发文章《50年的老库房改建城市书房》,这是兰山区举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新闻发布会暨集中采访活动以来,大众日报第二次深度报道我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效,展示了兰山区对承载老城记忆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为市民留住城市记忆,满足了更多的文化需求。
元旦假期,在临沂市兰山区金雀山路与新华路交会处,1972创意产业园的一处城市书房里,几位市民正从书架上取下书本,驻足翻阅。书房外墙仍包裹着斑驳的砖石,这是临沂市民对这片老城区独特的记忆。
“这座城市书房由一座50年的老库房改建而来。”中安友联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斐斐告诉记者。许斐斐的另一个身份,是1972创意产业园的运营者。据许斐斐介绍,1972年,当时的临沂副食品公司在该处选址,建设仓库用来经营和存放干鲜果品。后来,当地又成立了果品和盐业总公司,陆续在这里建起了6间砖瓦房和一座4层办公楼。这片建筑群,一度是临沂地区最繁华的商贸中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属计划经济时代的果品和盐业公司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另辟新地转型发展,老库房从此闲置多年。
近年来,兰山区加速老城开发,如何处置老城内的老建筑,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些老库房是这片区域内历史最长的建筑,承载了几代临沂人的城市记忆,我们和当地政府反复论证,最终决定进行保护性开发。”许斐斐说。去年,兰山区一方面在老库房改造过程中尽量保留历史文脉,留住老城记忆,修旧如旧,另一方面也通过引入时尚元素,打造1972创意产业园。
1972创意产业园以文化提升+产业再造+金融创新+长期运营的多元组合,通过老旧厂房改造促动区域产业升级。园区通过精细化设计,改造建设微空间,打造1972书店、之字美学馆、高空秀场、艺术街区等功能模块,通过创意赋能,活化传承本土文化遗产,为公众提供集阅读、学习和观光为一体的文化场所,用创意文化深化城市与人的交流,进一步释放公共空间,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提升城市品质。
漫步园区,满眼可见砖石结构、红砖立面与竖向高窗。以园区内的城市书房为例,在保留老库房外墙的基础上,园区运营者在库房内增加立柱,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库房内部,则按照现代装修风格,打造阅读区、文创产品展示区等功能模块,为市民提供一处品茶读书的生活空间。
而园区内的另一处库房,已经改建成了创客基地,一家主营文创产品开发的公司进驻其中。在这家公司的展厅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和黄金面具被开发成了摆件,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临沂市老城区的黄金地段,如果开发商业地产项目,可以给当地政府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但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来看,如今的改建方案能让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许斐斐说。(兰山区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