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兰山区人民政府
简体 繁体
网站支持IPv6 公共数据开放 智能问答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概况 >> 兰山概况 >> 美丽兰山 >> 正文

王羲之故居

来源:兰山区人民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7日  点击:

位于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为古典园林式建筑。公元303年,王羲之生于琅琊临沂(今临沂市兰山区)。少年时随家族南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舍故宅为佛寺,佛寺历经兴废。后易名普照寺,沿袭至今。

为纪念我国历史上这位书法大师,1989年依其旧址修复了王羲之故居。在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之际,临沂市委、市政府又对王羲之故居进行大规模整修扩建,面积由原来的28亩增至80亩,除了原有的洗砚池、晒书台、琅琊书院、书法碑廊等景点外,又修复了王氏故宅--普照寺、王右军祠、五贤祠等景点。在普照寺大雄宝殿内恢复建设居于古"琅琊八景"之首的"普照夕阳"自然景观,新建了翰墨苑、曲水流觞、时晴茶室等景观。扩建整修中,发掘了洗砚池晋墓,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3年10月17日,王羲之故居整修工程全面竣工,同时对外开放。两届书圣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使临沂"羲之故里、书法圣地"的品牌名扬海内外。

王羲之(公元303—公元361年),字逸少,东晋官吏,著名书法家,因作过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生于琅琊临沂,在此度过他的幼年时期,并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典故。“王右军故宅,治城西南隅普照寺”(《临沂县志·古迹》)。

建兴元年(公元313年)王羲之5岁时,“临沂诸王”举族南迁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旧居舍为佛寺。后魏时,名律寺,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赐名开元寺。北宋改称天宁万寿禅寺。伪齐刘豫时,改名为普照寺。寺内有金代妙济禅师觉海集柳公权之字而成的《沂州普照禅寺兴造记碑》,称名“集柳碑”。《集柳碑》记载了王羲之故居“东有晒书台,南有泽笔池,一日洗砚池,皆其遗迹”等情况。 明正德年间,被封于沂州的泾王朱祜舜又对此寺进行大规模修缮,并铸大批铜佛像及一口大铁钟。此后为纪念王羲之,后人又在普照寺和洗砚池之间增建右军祠。祠堂内立右军坐像,两边各一童子,左抱文房四宝,右抱白鹅;祠院内立一龙凤碑。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将原在城南关的忠孝祠移此,建于普照寺的西南。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知州李希贤在右军祠内设立琅琊书院。同治年间,在忠孝祠西又修建了万善庵。昔时,夕阳西下时,苍松古桧,暮霭朦胧,古城沐于一片灰暗之中,唯普照寺内高耸的大雄宝殿的西山壁上,被夕辉所映射,红光熠辉,光彩夺目,堪称奇观,被誉为“普照夕阳”,列入琅琊八景。千百年来,竭拜书圣故里的游人墨客,吟诗作赋,大加赞赏。明代诗人舒祥,七律《普照夕阳》赞曰: 碧玉楼头日未沉,几家残照半城阴。斜分宝刹千层影,光灿瑶龛百丈金。 归雁携云投百浦,啼猿迎月上东林。 柴门欲掩诗僧定,坐上闲庭抱膝吟。 抗日战争前,寺院仍一直保存,为省立第五中学的第三、四院。日军侵占临沂后,古建筑被破坏,古文物遭洗劫,普照寺等名存实亡,仅存的大铁钟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1982年始,政府拨款,对故居分期整修。现故居位于兰山区办事处砚池街中段北侧,为古典园林式建筑。四周青墙环绕。大门南向,前出檐,立明柱4根,门上悬挂“王羲之故居”扁额。入门向北,为洗砚池。池岸砌假山怪石,池畔植垂柳花草。池东西两侧狭窄处各一石桥横跨。池北临畔修砚碑

亭,亭内 立“晋王右军洗砚处”、“洗砚池”石碑二块,字迹古朴苍劲。亭东临池建厅堂,名晋墨斋,内陈列文房四宝、书、画等。亭西,池中建留香亭,池面曲桥回旋,衔亭接岸。池西,回廊环绕,长百余米,廊壁嵌大理石石碑50余块,系全国著名书法家为故居重建时所题。砚碑亭迤北空旷处日“晒书台”,上有石碑,台北部亦建有厅堂,名书院,内设陈列书圣的碑帖、碑刻、石刻及书法名家的真迹。故居西则的百米长的书法碑廊内,均为当代南北大家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

王羲之故居是以陈列书法、绘画作品为主的文化公园。故居内景色宜人,亭榭台阁,溪水吟吟,文竹片片,相得益彰。春夏之际,临台凭眺,故居内亭堂参差错落,花红柳绿,白鹅绿水,池光桥影,环境清幽,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游人来此观美景,赏书法,思前贤,心旷神怡,叹为佳景。 2002年临沂市政府有又重新规划扩建王羲之故居,东至普照街,西到王羲之路,南至砚池街,北到兰山路。

                                                   临沂兰山王羲之故居

                                                    王羲之书法欣赏

                                                         二谢贴

                                                      频有哀祸贴

                                                        其书贴

                                                          孔侍中贴

                                                          丧乱贴

羲之轶事—写字换鹅

在“王马共天下”的东晋时期,王氏是高级的士族。王导、王敦家族的子弟,都当上了大小的官员,他们大多数是庸庸碌碌的官僚,但在他们当中,也出了一个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他就是王羲之(羲音xī)。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下一条:世界第一橡胶坝春日风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