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山区柳青街道中心幼儿园(曲沂园):童心绽放民族花 携手共筑团结梦 | ||||||||||||||||||||||||
2025-06-04 点击数: | ||||||||||||||||||||||||
|
||||||||||||||||||||||||
|
||||||||||||||||||||||||
柳青街道中心幼儿园(曲沂园)坐落于北城新区马陵山路与济南路交汇处的金颐社区 C 区内,园区占地面积3286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523平方米,共设有 13 个班级,在园幼儿437人,教职工56人,是一所省级示范公办幼儿园。园所全面落实“游戏为基本活动”及“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指南》精神,全力打造户外自主游戏活动场地,配置丰富有趣的游戏材料,培养幼儿自信、探究、合作、专注、勇敢、创新、独立、担当的良好品质。 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幼儿园紧密结合幼儿教育特点,秉持 “民族团结从小抓起” 的教育理念,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民族共同体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民族团结的美好种子在孩子们纯真的心灵中悄然生根、萌芽,为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奠定坚实基础。 全方位环境氛围营造:构建沉浸式文化场域 (一)主题环境精细化创设 幼儿园结合地域特色,精心打造 “中华民族一家亲” 主题互动角,在这个充满民族文化氛围的角落,展示着部分民族服饰、风俗物件,每一件物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不同民族的故事。同时,为孩子们提供了沉浸式体验民族文化的空间, 孩子们在互动角中,通过触摸民族物件,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独特触感;试穿传统服饰,仿佛化身为各个民族的小使者;观看中国地图,在心中勾勒出祖国的辽阔版图。这些直观的体验,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魅力,在心中埋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 (二)立体式文化阵地建设 主题墙面动态呈现:各班级以 “我们的民族大家庭” 为主题,设置不同民族主题墙面,每月更新一个民族的服饰、饮食、建筑等元素,幼儿可通过表征图片认知民族特征。 走廊易拉宝叙事化设计:选取《草原英雄小姐妹》《半条被子》等民族团结经典故事作为叙事载体,将平面故事转化为沉浸式视觉体验。 公共空间情景化布置:在走廊展示幼儿自制的民族风情挂饰,如扎染作品、经幡、手工美食作品等,实现环境与教育的互动融合。 特色活动体系化开展 (一)民族文化多维体验活动 组织开展民族美食、服饰、习俗等主题活动,将活动内容以主题墙面形式动态更新。 1.民族习俗小课堂:知习俗,共传承 趣味故事会:教师巧妙运用动画短片和绘本,为幼儿打开了解民族习俗的窗口。在活动中,教师生动地向幼儿介绍汉族春节贴窗花、傣族泼水节、藏族献哈达等习俗。为了加深幼儿的理解,教师还精心设计了问答互动环节,孩子们积极参与,踊跃回答问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民族知识。 节日情景模拟:在班级中模拟彝族“火把节”,用安全电子篝火代替火把,幼儿围圈跳舞祈福;端午节时,师生共同挂艾草、编彩绳,感受多民族共庆佳节的氛围。 2. 巧手制作民族韵:手工创意活动 民族工艺DIY:在民族工艺DIY活动中,孩子们制作藏族经幡挂饰。他们用彩纸剪裁三角形幡布,在上面绘制太阳、雪山等吉祥图案,然后将这些幡布串联成五彩经幡。每一个经幡都承载着孩子们的美好祝福,也让他们在动手制作中感受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孩子们还体验了拓印这一非遗技艺,在拓印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建筑共搭建:孩子们分别用彩虹伞、纸箱、积木等材料搭建傣族竹楼、蒙古包等民族建筑。在搭建过程中,教师详细讲解建筑特点,如竹楼防潮、蒙古包便于迁徙等。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不仅了解了不同民族的建筑文化,还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师团队专业化赋能 组织教师开展《幼儿园民族文化教育的适切性》专题讲座,解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多元文化教育要点,并细化实施路径;组织 “游戏活动中民族文化渗透” 案例研讨;设置“民族知识擂台赛”,以非遗技艺问答、民族服饰辨识、传统童谣接唱等趣味形式强化文化认知。最终通过“教师民族教育成长墙”可视化成果,动态展示学习笔记、活动图片等内容,形成可追溯的专业发展轨迹。 活动宣传立体化推进 幼儿园充分借助舆论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文化宣传上,利用班级主题墙、易拉宝展板、宣传标语、园所大屏、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介大力宣传。家长参与机制:开展民族文化亲子探究活动;举办 “家长民族才艺秀”,邀请展示不同民族的歌舞、手工艺,如朝鲜族家长教授幼儿制作辣白菜。 社区联动宣传:与社区举办 “童心绘团结” 画展,精选幼儿民族主题画作在社区广场展出;组织 “民族文化小使者” 进社区活动,幼儿讲述民族团结历史故事,扩大活动社会影响力。 柳青街道中心幼儿园(曲沂园)通过环境浸润、活动体验、教师赋能、宣传辐射的四位一体模式,将民族团结教育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生动实践。从幼儿触摸民族织物的好奇指尖,到教师教研本上的缜密思考,再到社区画展中跃动的童稚笔触,民族团结的种子已在多方协同的沃土中萌芽。这份以童心浇灌的“石榴籽” 工程,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最坚实的童年根基,让包容与团结的精神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