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山东现代水网建设规划》 | ||||||||||||||||||||||||
2022-01-25 点击数: | ||||||||||||||||||||||||
|
||||||||||||||||||||||||
|
||||||||||||||||||||||||
鲁政字〔2022〕22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山东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22年1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山东现代水网建设规划 为加快推进山东现代水网建设,推动全省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全面增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防洪减灾体系、水生态保护修复体系为重点,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山东现代水网,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可靠的水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人民至上,人水和谐。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水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供水、防洪、水生态等问题,不断提高现代水网建设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促进水网与自然和谐相处,保障生命财产安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节水优先,空间均衡。充分发挥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作用,坚持先节水后调水,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充分挖掘缺水地区节水潜力,全面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进一步优化水网布局,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网络化组合效益和整体效能,促进人口经济与水资源环境承载力、洪水风险状况相适应,推动高质量发展。 3.系统谋划,科学论证。坚持系统化、协同化、绿色化、智能化定位,统筹水资源配置、水灾害防御、水生态保护等功能,兼顾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加强各类水工程协同调度和不同层级水网协调衔接,实现全省水网“一张图”。科学论证工程任务规模及设计标准,优化工程总体布局。推动传统水利与新型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加快建造方式转变,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和运维数字化升级,提升水网绿色化智能化水平。 4.防控风险,保障安全。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树牢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把安全发展贯穿现代水网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强水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和能力建设,提升现代水网的网络化、系统化水平,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突发水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害,实现由注重事后处置向风险防控转变、由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安全风险转变。 5.改革创新,两手发力。创新现代水网建管体制和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现代水网数字化、调度智能化、监测预警自动化,加强实体水网与数字水网相融合,提升现代水网工程科技和智慧化水平。 (三)规划目标。到2025年,省级水网和市县级水网进一步完善,山东现代水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明显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网智慧化水平有效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节水供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89.22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0%、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51;新增水库库容12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10亿立方米;农村集中供水率98%,自来水普及率97.5%,规模化工程供水人口覆盖比例80%,城乡供水一体化率70%,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县域节水型社会建成率达到9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5%,非常规水利用量达到15亿立方米。 ——防洪减灾。重要河湖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重点防洪保护区、重要河段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重点城市和重点涝区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升,水旱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进一步增强。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全面消除,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大幅增强,5级及以上河湖堤防达标率达到77%以上。 ——水生态保护。深层承压水超采量全部压减,部分超采区地下水位得到回升,地下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省水土保持率达到85%以上;重要河湖生态流量(水量)目标基本确定、生态流量(水量)管理措施全面落实,纳入生态流量保障重要名录的河流湖泊基本生态流量(水量)达标率达到90%以上,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69.9%,重点河湖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改革创新。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深化,依法治水管水全面提升,水利科技创新实现突破,水利现代化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基本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水利治理体制机制。 到2035年,“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山东现代水网基本建成,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基本完善,防洪保安工程基本达标,水生态环境美丽健康,水网智能化调控全面实现,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系统完备。省级水网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形成互联互通、丰枯调剂、有序循环的水流网络,发挥防洪、供水、灌溉、航运、发电、生态等综合效益。 ——安全可靠。水网工程安全性和可靠性显著提升,水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高,城乡防洪排涝、供水保障能力明显增强,5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达到85%,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到80%,水网新增供水能力35亿立方米,有效应对特大洪水、干旱灾害以及突发水安全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集约高效。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规模效益大幅提升,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301.84亿立方米以内,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更加凸显,人口、经济、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承载力基本适应。 ——绿色智能。基本实现水利基础设施设计、建设、运行全过程全周期绿色化,全省水土保持率超过90%,重点河湖生态流量(水量)达标率超过95%,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点水利工程数字化率超过95%,全省水网信息化、智慧化和精细化调度水平明显提升。 ——循环通畅。省级水网与国家水网、市县级水网实现互联互通,河湖水系水流连通性明显提高,骨干河道及中小河流水流畅通,泄洪、排水、输水和循环利用能力增强。 ——调控有序。水资源调配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水网骨干工程联合调度、丰枯调剂,有序调蓄河道径流,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发挥综合效益。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高质量、现代化的山东水网体系,省市县三级水网高效协同融合,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四)主要任务。水网工程体系由“纲”“目”“结”三要素组成。“纲”主要是骨干河道和重大引调水工程;“目”主要是河湖连通工程和输配水工程;“结”主要是调蓄能力较强的水利枢纽工程。 1.构建现代水网之“纲”。围绕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以骨干河道及重要湖泊水库为基础,以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为重点,科学推进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规划建设,实施骨干河道防洪治理、重点河段河势控制,适时开展提标建设,构建重要河湖、渠道、堤防绿色生态廊道,加快构建山东现代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2.织密现代水网之“目”。根据全省水安全保障需求,加强省级与区域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的互联互通,推进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区域引调排水渠道建设,形成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省市县级水网体系,改善河湖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水资源配置保障能力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3.打牢现代水网之“结”。加快推进控制性调蓄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重要蓄滞洪区建设,充分挖掘现有工程的调蓄能力,综合考虑防洪、生态、供水、灌溉、发电、航运等功能,加强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提升水资源调控和防洪调度能力,发挥工程综合功能和效益。 二、构建山东现代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根据水利管理权限和分级管理要求,水网分为国家水网、省级水网、市级水网、县级水网。省级水网依托国家水网,以省内骨干河湖水系及重大水利基础设施为主骨架,构建与国家骨干水网相衔接的水流网络通道与调配网络。市级、县级水网是国家水网和省级水网的延伸,围绕提升城乡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改善人居环境,以推进区域河湖水系互联互通为重点,打通水资源调配、防洪排涝、农田灌溉、农村水系生态“最后一公里”,完善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构建水网基础通道和“毛细血管”。 根据全省自然河湖分布、水资源禀赋、国民经济布局、现状水利工程等情况,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健全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为主线,以骨干河道和重大引调水工程为骨架,以河湖水系连通和灌排渠系为脉络,以重点湖泊水库为节点,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调控为手段,统筹水资源配置、水灾害防治、水生态保护,兼顾通水通航,形成“一轴三环、七纵九横、两湖多库”的省级水网总体格局,构建山东现代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根据全省长远发展战略需要,逐步扩大省级水网延伸覆盖范围,与市县级水网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的山东现代水网。 “一轴三环”是指以黄河为主轴的引黄供水体系,依托南水北调、引黄济青、胶东调水、黄水东调等重大引调水工程,在淮河流域片、海河流域片、胶东半岛片形成三个环形调水格局,是全省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骨架。 “七纵九横”是指沂河、沭河、梁济运河、泗河、潍河、弥河、大沽河等7条纵向骨干河道;漳卫河、马颊河、德惠新河、徒骇河、小清河、大汶河、洙赵新河、东鱼河、韩庄运河等9条横向骨干河道,是全省防洪排涝的主动脉。 “两湖多库”是指南四湖、东平湖,峡山、岸堤、跋山等42座大型水库(含新建),是全省防洪调度、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的主节点。 三、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 针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特点,聚焦发展战略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立足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坚持节水优先、量水而行,在深度节水控水的前提下,积极融入国家水网,推进一批重点水源和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强雨洪资源利用,强化多水源联合调度、水资源战略储备,构建完善多源互补、丰枯调剂、大中小微协调配套的供水保障体系,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提高供水系统可靠性,增强特大干旱、持续干旱、突发水安全事件应对能力,全面提升供水保障能力。 (一)实施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落实“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聚焦流域区域发展全局,按照国家部署,推动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论证实施,优化山东境内干线工程布局,适时开展省内配套工程规划建设。推进南四湖水资源利用北调工程前期论证。规划建设沂沭河雨洪资源利用工程,充分利用沂沭河流域较丰沛的雨洪资源。 1.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我省多年平均新增需调水量23.88亿立方米,供水范围涉及除临沂外的15个市89个县(市、区),受水区主要集中在胶东半岛、鲁北和鲁中地区。境内工程分南北干线和东西干线两大部分。 南北干线总长约640.6公里。工程自苏鲁边界入省,黄河以南干线在一期工程基础上扩建;穿黄河后,一路扩建提升一期工程,自临清新辟运西渠出省;一路自小运河8.3公里处右岸新辟位德线,沿大体与黄河平行方向输水至禹城东,折向北至德城区穿老减河出省。 东西干线即胶东输水干线,线路总长约717.9公里。工程自位德线禹城东分水口引水,新辟明渠至惠民县向南穿过黄河,接小清河分洪道至引黄济青上节制闸,利用小清河分洪道子槽输水至引黄济青下节制闸,出子槽后沿引黄济青干渠新辟输水线路至宋庄分水闸。宋庄分水闸以下分两路,一路新辟输水线路至青岛官路水库;一路沿胶东半岛中部采用“明渠+管道+隧洞”输水至烟台老岚水库、威海八河水库。 2.南四湖水资源利用北调工程。南四湖水资源相对比较丰沛,规划实施南四湖水资源利用北调工程,通过新建3级提水泵站,扩挖梁济运河及柳长河,将上级湖水北调入东平湖,与东平湖水资源统筹利用。南水北调输水期利用南四湖水资源利用北调工程、非输水期结合南水北调工程调引南四湖水资源,通过南水北调工程自流向德州、聊城、滨州、淄博等地调水,或提水至胶东半岛,为地下水超采区、小清河等河道生态补水,也可相机为鲁北、胶东半岛平原水库充水,省级组建项目法人并出资建设,与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南四湖至东平湖段结合实施。 3.沂沭河雨洪资源利用东调工程。为利用沂沭河流域较丰沛的雨洪资源,实施沂沭河雨洪资源利用东调工程,自新建沂河下游黄山水库开辟输水线路,连接沭河大官庄枢纽,在满足临沂市用水需求的基础上,向日照及青岛西海岸新区调水,与新建黄山水库结合实施。远期打通韩庄运河至黄山水库输水通道,具备相机调引长江水的条件。 (二)推进重点调蓄工程建设。 1.建设一批重点水源工程,提高当地水和外调水调蓄能力。“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实施烟台老岚、青岛官路、临沂双堠、济南太平、威海长会口、临沂黄山等6座大型水库及济南白云、菏泽魏楼等23座中型水库,总库容16.6亿立方米,增加蓄水11亿立方米。按照国家部署论证建设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配套调蓄水库。实施砖舍拦河闸等一批河道拦蓄工程。 2.实施南四湖退圩还湖工程,对南四湖上级湖19万亩已退养鱼塘圩埂清理整治,按照防洪、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结合采煤塌陷地治理等妥善处置疏挖土方,扩大连片水面172平方公里,增加有效库容2.0亿立方米。 3.实施东平湖清淤增容工程,为增加东平湖蓄水量,改善湖区生态环境,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要求,在东平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以外的大清河入湖口及东平湖出湖口等区域进行清淤增容,增加东平湖蓄水库容0.5亿立方米,东平湖水与调引的南四湖水统筹,通过省级水网向鲁北、胶东等地调水。 4.实施岩马、王屋等9座大型及杨家横、杏林等37座中型水库增容工程。推进有条件的大中型水库实施清淤增容,实施现有引提水泵站的更新改造,加快已建在建工程配套设施建设。 (三)完善区域水资源配置体系。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统筹考虑需求,以区域内自然河湖水系为基础,加强区域水网互联互通。论证实施济南市东部四库连通、烟台市水系连通、威海市河库水系连通、临沂市中心城区水系连通、德州市水系连通等区域水网工程,加强与省级水网的连通,构建完善市县级水网工程体系。研究丰水时期通过东平湖-济平干渠-小清河-胶东调水工程对沿线各市实施生态补水的可行性。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规模化供水率,补齐村内供水工程老化及跑冒滴漏短板,实现供水水质和保障水平新提升,按照“城乡一体、县级统管”思路,全力扩大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范围,全面加强村内供水设施和管网更新改造,到2025年,农村规模化供水率达到8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5%,集中供水率达到98%,70%的县(市、区)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充分挖掘现有工程应急备用能力,统筹考虑当地水源及外调水源,合理确定城市应急备用水源方案,多措并举构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体系,切实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城市重点水源与应急备用水源间的连通,提高城镇供水可靠性,力争遭遇特大干旱或突发水安全事件时,城市居民基本生活和必须的生产、生态用水得到保障。 加强再生水、淡化海水、集蓄雨水、矿坑水和微咸水等非常规水多元、梯级、安全利用。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加快推动城市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水处理提标、农业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推动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逐步提高非常规水利用比例。 (四)加强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对灌溉水源工程、渠系工程、灌排泵站等进行现代化改造,加强计量监测设施与信息化建设,加强灌溉试验与节水技术推广,提升灌区供水保障能力和供用水管理能力。“十四五”期间实施11处大型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改造灌溉面积854.5万亩;2025年以后继续实施17处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改造灌溉面积269.76万亩;“十四五”期间实施9处中型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改造灌溉面积116.0万亩;2025年以后继续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引黄涵闸改建工程,恢复和提升引水能力。积极推进黄河下游存在安全隐患或引水能力严重不足的引黄涵闸改造。到2030年,全省引黄灌区农村水网基本建成。论证新建刘家道口大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43.8万亩。 四、完善防洪减灾体系 遵循洪水发生和演进规律,按照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畅通骨干河流洪水通道,发挥防洪控制性枢纽、蓄滞洪区对流域洪水的综合调控和联合调度作用。聚焦防汛薄弱环节,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实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推进重要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和重点涝区治理,构建以河道、水库、堤防、湖泊和蓄滞洪区为架构的水旱灾害防御工程体系,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规划实施重大防洪除涝、河道山洪沟治理、堤防和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等工程。 (一)重点河道治理及堤防建设。以河道堤防达标提标建设和河道整治为重点,加快骨干河道和中小河流治理,加强河道系统整治,减轻河道淤积萎缩,保持河道畅通和河势稳定,恢复河道行洪能力。新建或扩建一批排洪通道,解决洪水出路不畅问题。加强河口治理,规范入海流路,保持河口稳定畅通。对涉及重大战略区、重要经济区、重要城市的重点河段按照流域防洪规划和规程规范等要求复核防洪能力,适时开展提标建设。 重点实施徒骇马颊河、支脉河、东鱼河等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骨干河道和济南北大沙河、济宁洸府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到2025年5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达到77%。推进实施黄河河口综合治理和三角洲区域回水堤及配套建筑物建设,补齐河口防洪工程短板。推进沿海地区海堤工程建设,完善沿海防潮减灾体系。 按照国家部署实施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提标工程、漳卫河(山东段)防洪综合治理、金堤河治理等工程,完善防洪工程体系。 实施东平湖洪水南排工程,疏挖八里湾泄洪闸、司垓退水闸闸下通道,改造司垓闸及相关桥梁、涵闸,打通东平湖洪水南排通道,利用南水北调两湖段输水渠道南排东平湖洪水。近期南排规模210立方米每秒,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实施后南排规模达450立方米每秒。 (二)加快蓄滞洪区建设。根据流域洪水出路和防洪保护要求,加快推进重要蓄滞洪区建设,确保正常分蓄滞洪功能。 1.实施东平湖老湖区分区运用及居民外迁。加高加固金山坝,新建双向运用分洪闸,在不改变蓄滞洪区空间格局的基础上,以金山坝为隔堤对老湖区实施分区运用。配套建设金山坝以西退水工程,改建宋金河排灌闸,扩挖戴码河,将金山坝以西运用后的底水退入梁济运河。为保障金山坝以西人民生命安全,尊重群众意愿,将东平湖老湖区金山坝以西2.78万居民稳妥有序外迁。 2.加快南四湖湖东滞洪区建设。工程位于南四湖湖东堤东侧,是《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确定的新建滞洪区。湖东滞洪区启用标准为超50年一遇洪水,设计蓄洪水位为流域1957年设计洪水位,农田排涝标准为5年一遇。 3.加快恩县洼滞洪区建设。恩县洼滞洪区滞洪水量7.06亿立方米,为国家重要蓄滞洪区,在卫运河超过保证流量或河道发生险情或防汛特别紧张时,开启西郑庄闸向恩县洼分洪。滞洪区退排水河道按“61年雨型”(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64年雨型”(5年一遇)的除涝标准治理。 (三)提升重点涝区排涝能力。统筹协调流域防洪与区域排涝,治涝与防洪、灌溉的关系,合理安排涝区涝水出路,提高排涝能力与增强调蓄能力相结合,不断完善蓄排得当的排涝体系,提高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完成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南四湖片、沿运片邳苍郯新片区治理工程建设。 (四)提升洪水风险防控能力。常态化开展水库水闸等工程设施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对现有病险水库水闸实施除险加固或降等报废,消除工程安全隐患。建立常态化除险加固机制,对到达安全鉴定期限的水库水闸按年度实施安全鉴定。完善管理设施和工程监测设施,确保水库水闸防洪、兴利等功能正常发挥。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应同步建成雨水情测报、大坝安全监测等设施建设,健全水库安全运行监测系统。 实施全省小型水库高程联测、水位库容曲线测绘和雨量、水位自动监测设施建设,其中重点小型水库增设大坝渗压自动监测设施,项目建设及运行维护采用面向社会购买服务等方式。实施全省一体化水库基础信息数据库、数字化管理及防洪调度系统,由省水利厅统一组织实施,省市县分级应用,分3个年度完成。 细化完善防御洪水方案、超标洪水防御预案、水库调度运用方案(计划)、水利工程抗旱应急预案等,完善监测预报预警、水工程调度和防汛抢险技术支撑机制,做好突发水旱灾害事件预警防范。探索建立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机制,切实发挥水工程拦洪削峰、资源利用等作用。完善省市县三级物资储备仓库,加大水旱灾害防御物资储备。 五、强化河湖生态系统保护治理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共同推进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扩大优质水生态产品供给,不断改善河湖健康状况,打造人民满意的美丽幸福河湖。规划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重点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等。 (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为核心,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不断提升监督管理和综合防治效能。以沂蒙山泰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黄泛平原风沙区等为重点,实施坡耕地治理、梯田整治,种植水土保持林、经果林,封育治理等措施,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 (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管理,严格地下水取水审批,规范地下水开发利用行为,保障非常时期用水和应急供水。按照国家部署开展地下水超采区重新划定工作,及时调整全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整治方案。强化“控采限量、节水压减、水源置换、修复补源”等整治措施,到2025年全面压减剩余地下水超采量,在平水年份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三)重点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采取生态护岸,保持自然形态,打造生态河道。分期分批合理确定重点河湖生态流量(水量)保障目标,将生态流量(水量)监测纳入水资源监控体系。开展流域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统筹调度试点,合理退减被挤占的河湖生态用水。加强引调水工程水源区及输水干渠、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水生生境保护修复,实施重点河段生态缓冲带建设,在黄河宽滩区、河流入河湖口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拦截沟渠、小微湿地、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等生态治理措施。推进南四湖东平湖流域水生态保护,构建环湖滨湖、滨河生态绿带,保障河湖水系生态安全,提高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围绕乡村宜居宜业,立足乡村河流特点和保护治理需要,突出尊重自然、问题导向、系统治理,以县域为单元、以河流水系为脉络、以村庄为节点,水域岸线并治,集中连片规划,统筹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坑塘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湖管护等措施,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完成寿光市、兰山区、广饶县、荣成市、东平县等5个试点县(市、区)建设任务;根据国家部署,统筹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水美乡村建设工作。 六、打造数字化智慧化山东现代水网 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数字水利发展总要求,坚持全省“一盘棋、一体化”推进,加强水安全感知能力建设,加快水利数字化转型,着力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智慧水利体系。加强水网数字化建设,坚持工程建设与数字化一体推进,完善水网全要素监测,提升水网调度管理智能化水平。 (一)建设数字水利新型基础设施。加强水利感知能力建设,完善雨量、水位、流量、水质、墒情、水土保持等监测设施,提升水文测报、水生态监测能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水文站网体系。加强水库大坝、引调水、堤防等工程安全和运行监测设施建设。所有水库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大中型及重点小型水库视频监控系统增加人工智能,实现对水位、水量等的预期判定。有溃坝和滑坡风险的水库,在坝坡及水库周边山体增设位移传感器,实现提前预警。 (二)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示范化运行管理平台。加快已建水利工程特别是大型水库、引黄灌区、重大引调水等重点水利工程的智能化改造,为水利工程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推进实体工程和数字孪生工程同步建设,提升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以重点流域水库群、河道干流联合调度系统为重点,建设水库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三)打造全省统一的水利业务支撑平台。加强水利业务网和政务云融合,建设水利综合调度指挥平台,提升基础支撑和综合指挥能力。构建水利数据、技术、业务中台,提升水利数据服务能力。强化水利空间信息协同共享能力,建设省级水利物联网云节点,实现全省水利智能传输终端的统一接入、统一管理。 (四)建设全省水利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整合现有业务系统,以防洪调度和水资源调配为基础,加强重点流域数字化建设,形成以水灾害防御、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水工程监管、水政务协同、水公共服务为主体的水利业务管理体系,提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依托省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资源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共享交换,以及面向社会的开放利用,促进全省水利业务融合协同,全面提升水利管理服务能力。 七、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把节水摆在优先位置,深入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地区深度节水控水,健全节水机制,推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一)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以维系河流湖泊等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所需基本生态用水为前提,明确重要河流主要控制断面的基本生态流量(水量)。加快推进河湖水量分配、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等工作,确定区域地表水分水指标、地下水可开采量和水位控制指标、非常规水源利用最小控制量,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明确区域用水权益,保护水生态环境。以管控指标为约束,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布局和用水规模,明确区域农业、工业、生活、河道外生态环境等水资源利用边界线,引导各行业合理控制用水量。科学划定水资源管理分区,制定差别化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完善超载区取水许可限批制度。加强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实施的日常监督,建立激励奖惩机制。 (二)严格用水强度控制。把节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严格指标管控、过程管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健全覆盖主要农作物、工业产品和生活服务业的先进用水定额体系,建立用水定额标准动态修订机制。强化用水定额标准在相关规划编制、节水评价、取水许可管理、计划用水管理、节水载体创建、节水监督等方面的约束作用。健全省、市、县三级行政区用水强度管控指标体系。 (三)加强各行业各领域节水。 1.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因水制宜,分区推进,优化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农业节水水平和用水效益。在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严控农业用水总量,适度压减高耗水作物,加快发展旱作农业,建立节水型农业种植模式。 2.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完善供用水计量体系和在线监测系统,加强生产用水管理。大力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支持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及再生水回用改造。实施节水管理和改造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加快企业和园区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 3.加强城镇节水降损。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加强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快城镇供水管网改造,进一步降低供水管网漏损。推广绿色建筑节水措施,在公共建筑和居民家庭全面推广使用节水器具,深入推进公共领域节水。 (四)健全节水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社会协同的节水工作机制,激发节水内生动力。充分发挥省节约用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完善部门会商机制。完善节水监督机制,落实节水目标责任。探索建立节水激励机制,落实国家节水税收优惠政策。加快节水技术和设备研发,构建节水装备及产品的多元化供给体系,加大节水领域自主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节水项目建设和运营,推广合同节水管理服务模式。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将节水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内容,向全民普及节水知识;建立完善节水教育基地,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 八、推进山东现代水网高质量发展 根据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保障水安全的需求,结合国家水网建设,统筹规划省市县水网建设,坚持高标准、高水平,推动水网安全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山东现代水网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一)推进安全发展。 1.提升水安全保障标准。加强水网工程高标准建设,对已建工程进行适当改造,系统提高水网的整体安全性。针对气候变化影响和防洪安全保障需求,复核流域区域防洪能力,分析洪涝灾害风险,优化防洪区划,对沿河城镇级别、人口规模等保护对象重要性提升或新增防洪任务的河段,合理提高防洪安全保障标准和防洪工程标准。以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为核心,有效应对特大干旱、水污染事件等供水风险,提升城乡供水安全标准和保障水平。 2.加强水安全风险防控。以水资源、防洪、水生态等风险防控为重点,健全水网工程安全防护制度,加强工程安全风险识别,建立风险排查、研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等全链条管控机制,确保水网工程运行安全。加强水网统一调度和水工程联合调度,发挥水网运行整体效能,增强系统安全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制定完善水网建设和运行管理风险应急预案,防范化解突发水安全事件,及时消除安全风险隐患。 (二)推动绿色发展。 1.强化水资源承载力刚性约束。充分考虑流域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合理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对水资源超载区,要加强用水需求侧管理,大力推动各领域节水,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合理规划建设引调水工程,增加水源补给,退减挤占的河道生态水量,压减地下水超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充分考虑河流水系、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等影响,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上地下,统筹相关区域用水需求,合理确定可调出水量,为构建水网提供水源支撑。 2.建设生态水网工程。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水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优化水网工程布局和建设方案,严格执行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国土空间管控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河道治理、堤防加固、引调水、调蓄水源等水网工程建设,要注重生态保护,采取生态友好型建设方案、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因地制宜对已建设水网工程实施生态化改造,推动小水电绿色转型升级,建设绿色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强水网生态调度,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维护河湖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水生生物多样性。 (三)统筹融合发展。 1.强化省级水网与国家水网的互联互通。依托国家跨流域调水骨干工程,建设完善省级水网,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和供水保障程度,逐步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加强洪水资源化利用,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统筹调配水资源,增强河湖水动力。 2.有序推进市县级水网协同融合。依托国家水网和省级水网的调控作用,优化市县河湖水系布局,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打通防洪排涝和水资源调配“最后一公里”,提升城乡水利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开展城市水系连通,留足城市河湖生态空间和防洪排涝空间,推进再生水利用网络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支持城市供水管网向乡村延伸,完善灌排体系,提高农村水安全保障能力。 3.推进水网与内河航运融合发展。加强水网与水运通道的统筹,结合重大引调水工程、流域综合规划,科学论证和有序推进内河航运发展。 (四)完善体制机制。 1.创新水网建设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投建运营一体化的建设管理模式。在加大政府投资基础上,支持社会资本采取股权合作、PPP等方式参与水网建设运营。 2.完善水网调度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区域综合水价改革,推行市县主客水区域同价制度,推进工程标准化管理,探索实行工程管养分离,促进工程管理专业化、标准化、物业化。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联席会议组织协调作用,统筹解决推进现代水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重大事项,着力破解关键制约,严格落实责任主体,实行省级统筹、市负总责、县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合力推进山东现代水网建设。 (二)突出规划引领。科学编制山东现代水网建设行动计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发挥省级规划战略导向和引领约束作用,指导各市、县区域水网规划与省级水网规划有机衔接,确保发展方向、目标指标、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协调统一、全面落实。 (三)强化要素保障。强化水利建设项目与土地、资金、环境等要素统筹和精准对接。加大各级财政对水网建设的投入力度,切实保障现代水网建设资金需求,坚持政府投入和市场化机制相结合,通过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债券、与央企合作、引入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统筹解决资金问题。各级水网建设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充分衔接,预留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空间,保障现代水网建设顺利实施。 (四)加强科技支撑。积极开展水网建设重大问题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运用系统论、网络技术等理论方法,提高水网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建设施工、联合调度等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水平。加快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水利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先进信息化技术,提高重大水利工程智能化管理和决策水平,为山东现代水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监委,省法院,省检察院。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 转载自 山东省人民政府网 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22/1/28/art_107861_117176.html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