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兰山区人民政府
简体 繁体
网站支持IPv6 公共数据开放 智能问答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临沂市兰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2016-04-25    点击数:  
 索引号  00422897-7-03_A/2016-0425001  公开目录  公开目录
 发布机构  兰山区政府  发布日期  2016-04-25
 成文日期  2016-04-25  效力状态  生效中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临兰政发〔2016〕2号
 标题  临沂市兰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索引号: 00422897-7-03_A/2016-0425001
发布机构: 兰山区政府
公开目录: 区政府文件
发布日期: 2016-04-25
成文日期: 2016-04-25
效力状态: 生效中

临沂市兰山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兰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临兰政发〔2016〕2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兰山商城管委会,临沂工业园区管委会:

《兰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纲要》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十二五”时期的工作,明确提出了兰山区“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符合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符合兰山区实际,反映了全区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发展愿望,是组织和动员全区人民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实现新突破的行动纲领。各级各部门要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纲要》,迅速行动起来,为开创“十三五”时期各项工作新局面,建设大美新临沂核心区标志区而努力奋斗!


临沂市兰山区人民政府

2016年3月29日


兰山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〇一六年三月



目 录

前 言………………………………………………………………1

第一章 基础环境…………………………………………………1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回顾…………………………………1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环境…………………………………6

第二章 总体战略…………………………………………………8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战略定位………………………………8

第二节 目标任务与发展理念………………………………10

第三章 空间布局…………………………………………………14

第四章 创新驱动发展……………………………………………16

第一节 培育产业新体系……………………………………17

第二节 增强发展新动力……………………………………44

第三节 构建发展新体制……………………………………46

第五章 统筹协调发展……………………………………………47

第一节 推动城乡统筹一体发展……………………………47

第二节 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65

第三节 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67

第六章 绿色生态发展……………………………………………70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70

第二节 加大资源节约利用…………………………………73

第三节 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77

第四节 创新生态文明制度…………………………………80

第七章 开放包容发展……………………………………………82

第一节 优化开放格局………………………………………82

第二节 增创外贸优势………………………………………83

第三节 提升引资引技引智质量……………………………85

第八章 共建共享发展……………………………………………86

第一节 提前完成脱贫任务…………………………………86

第二节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87

第三节 提升群众健康水平…………………………………88

第四节 扎实做好就业创业…………………………………89

第五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90

第六节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93

第七节 统筹发展其他社会事业……………………………94

第九章 保障措施…………………………………………………95

第一节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95

第二节 加强政策引导………………………………………97

第三节 健全规划保障机制…………………………………98


前 言

兰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是指导全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和实施各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本依据,对于进一步推动全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大美新临沂核心标志区、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基础环境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全区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时期。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8.2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0.7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7倍、2.9倍,综合实力走在全市、全省前列,位列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区第53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10位、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第29位。全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015年完成645.2亿元,年均增长1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5年达到520亿元,年均增长13.6%。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76.8亿元,贷款余额1373.5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2.5倍、2.3倍。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一五”末的1.2:52.9:45.9调整为“十二五”末的1:48.7:50.3,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0.2和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4.4个百分点,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平稳发展,现代农业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累计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30万亩,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4家,年均产值550亿元,注册农民合作社573家。打造了万亩荷塘湿地、万亩海棠、万亩丰产林等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质效好的农业基地。工业转型发展,产业集聚集群,企业做大做强,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培育发展了绿色食品、木业家具、装备制造、医药、有色金属五大主导产业集群,扶持壮大了金锣集团、鲁南制药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产值过100亿、50亿、30亿、10亿元的企业分别达到1家、2家、3家、9家,过亿元企业达327家。“十二五”末,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7家。服务业繁荣发展,“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58亿元,提升改造市场194万平方米,临沂港建成投入使用,国际贸易中心、出口商品展示中心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商城转型步伐不断加快,2015年市场交易额达到1800亿元,电商交易额386亿元,物流总额4239亿元。文化旅游业实现新突破,2015年接待游客9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突破90亿元,是2010年的2倍。总部经济、社区服务、商务服务、养老养生等新兴服务业日益发展。

三、城乡面貌显著变化

加大旧城旧村改造力度,“十二五”以来累计完成征收面积1750万平方米,建设居民楼2570万平方米,东风东关、南坛、小埠东、火车站等重点片区开发成效显著,北城新区更具规模,西部新城突破发展,产城融合发展局面初步形成。特色小城镇建设初显成效,半程、汪沟、枣园小城镇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方城、李官、白沙埠旅游带动型城镇建设初具影响。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有序推进,建成新型农村大社区57个,楼房1148栋。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实现城市污水全收集、宽带网络城乡全覆盖,燃气敷设实现街镇驻地全覆盖,新改建农村公路420公里。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区、镇、村三级管理体系,“同城同待遇”城镇化服务体系全面开展,“气上楼、水治污、暖入户、饮水达标、环卫保洁市场物业化”的“五项工程”实施顺利。

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稳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完成“个转企”1.2万户,各类市场主体达10.2万户,市场活力明显增强。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扎实开展供销社综合改革,“三农”活力明显增强。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共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融资服务公司、民间融资登记服务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80家,营运资金达57.93亿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营改增”等财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实效,城乡居民养老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商城国际化等一批省级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带动各项领域改革稳步开展、纵深推进。对外贸易规模扩大,2015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5.6亿美元,是“十二五”末的2倍。

五、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升,积极稳妥地开展资源节约、耕地保护、土地盘活等工作,共开展2个国家级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完成了1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大力开展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新增耕地2631亩。顺利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十二五”全区万元GDP能耗下降1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年降低21%以上,完成全部减排项目建设并投入稳定运行。水污染治理成绩卓著,义堂、李官、柳青河污水处理厂等6个“十二五”水污染防治项目全面完成,断面水质达标率不断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大气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建筑扬尘污染治理、工业污染治理等都取得较大成效。在全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和迎淮检查等工作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六、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教育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面启动并深入推进两个“城区学校三年连建工程”和农村学校校舍安全改造工程,累计投入30亿元,新建、改建学校230余处,不断推进学校的合理布局和教育资源的基本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化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投入近2000万元建成了兰山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事业实现长足发展。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宣传先进单位、山东省学前教育示范区等荣誉,区职业中专被认定为山东省首批规范化职业学校。

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完成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整合,实现了新农合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平稳过渡,医疗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配备使用基本药物,严格执行零差价销售政策,群众更加受益。创新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增强。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6%。农村劳动力转产转业约4万人,保障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约0.3万人,创业人员6万人,带动就业18万人。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养老金月人均水平从2010年的1138元,调整至2015年的1595元。居民基础养老金从2011年的55元,调整至2015年的85元。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30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40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1400元提高至每人每年2700元。

文化事业成绩斐然。成功创建首届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区,顺利通过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区复审工作。区文化馆、图书馆全面投入使用并免费开放,12个镇街和322个村社区分别按照国家标准建成了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大院、体育健身广场。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平均年放映电影5600余场次。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组织演出300余场次,送戏400余场。

人口计生工作稳步推进,人口素质进一步提升。人民防空、双拥共建、优抚安置、公检法事业成效明显,慈善、残疾人、妇女儿童、老龄事业健康发展,工商、技术监督、安全生产、统计、审计、法治、民族宗教、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防震减灾、体育、气象、史志、档案等工作不断进步,各方面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全区将面临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格局的新变化、新常态下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等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共存。

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变化。经过金融危机后的数年调整,世界经济进入曲折与缓慢的发展时期,正在发生一些新的结构性变化。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实施以"再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复苏战略,掀起回归实体经济的高潮,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出现明显放缓,发展方式需要转变。国际经贸新规则博弈拉开序幕,国际能源供需新格局正在形成。地缘政治因素与国际能源、资源战略争夺相交织,成为国际关系中新的矛盾焦点。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转变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新常态下实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要求做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需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我国正扎实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山东省正全力实施“两区一圈一带”四大战略,临沂正按照“走在前列”的要求加快建设“大美新”临沂。区域协调发展日益加强,新的发展格局正逐步形成。临沂市同时接受“一带一路”、东陇海重点开发区域、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多重辐射,各种新型业态蓬勃兴起,商城国际化步伐加快,城镇化潜力仍然巨大。

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全区上下按“走在前列”的定位要求,坚定不移抓项目、持续用力促转型、持之以恒优环境、凝聚共识增合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动力进一步增强、质量效益向好,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升”的基本态势,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经济发展模式依然粗放,工业财税贡献低,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的质量和层次不高,土地、资金、环境等瓶颈制约明显;商贸物流传统优势正在减弱,发展高新技术、培育新兴产业、实现绿色生态发展需要一定的过程;棚户区改造任务重,基础设施欠账多,环保压力持续增大,大气、水污染治理任务艰巨;群众诉求更加多元化,社会治理难度加大,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第二章 总体战略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战略定位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积极承担好中心城区城镇化推进任务、商城国际化实施任务、新型工业化发展任务,实施创新驱动、统筹协调、绿色生态、开放包容、共建共享五大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全力建成大美新临沂核心区标志区。

二、战略定位

进一步解放思想,认清形势,敢于突破,科学发展,转型跨越,努力打造“临沂商贸名城核心区、临沂新型工业发展龙头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大美新临沂宜居城市标志区”。

临沂商贸名城核心区。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山东省西部隆起带、东陇海经济带等战略规划,对接全市“三中心、两高地”发展战略,坚持国际化、电商化、集约化“三化并举”,坚持市场、物流、仓储、加工、服务“五位一体”,坚持规划引领、基础先行、模式再造、集约发展,加快市场提档升级、加快实施“电商换市工程”、加快建设智慧物流模式、加快地产品加工业再布局、加快拓展国际贸易发展空间,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现代金融、总部经济等服务业态,逐步优化构建中央商务核心区、新兴服务业聚集区、现代市场圈、现代物流圈,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打造临沂商贸名城核心发展区。

临沂新型工业发展龙头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贯彻落实国家制造强国战略,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引,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招商引资和技术合作区域,大力推进“三引一促”工作,以提高质量效应、财税贡献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积极实施骨干企业培育计划,推进科技创新,助推临沂工业园、金锣科技园、国家林产工业科技示范园三大园区新型工业集核发展,做强做大绿色食品、木业家具、装备制造、医药、有色金属五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产业,大力培育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制造服务业,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引导发展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百亿级骨干企业,建设新型工业聚集区,引领临沂新型工业发展。

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遵循“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为目的,以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中心任务,加快实施《兰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优化近郊综合农业产业区、平原高效农业产业区、丘陵山地生态农业产业区三大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区,积极发展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场、假日花市、农业公园、教育农园等新兴农业业态,着力构建“半小时都市生态农业圈”,推动农业向高集约化、多功能化发展,实现与城市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发展。

大美新临沂宜居城市标志区。以形成宜居生活环境为根本出发点,以生活性服务业繁荣发展为支撑,加快美丽兰山建设,深入开展环综合治理工程,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美化城乡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便民化,提高就业、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等民生保障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实现人居品位全面提升,打造水清天蓝、濒河临风的宜居城市标志区。

第二节 目标任务与发展理念

一、目标任务

综合考虑我区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区情实际,在率先全民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

区域实力再上新台阶。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比全国全省提前、在全市率先实现“两个翻一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全省、全国市辖区中实现位次前移。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100亿元以上,公共财政收入突破110亿元。

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为核心,产业发展层次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支柱、服务业为主导、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到2020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0.7:47:52.3,兰山商城成交额突破70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000亿元,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

城乡统筹呈现新格局。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明显增强,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城镇管理和宜居宜业水平不断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形成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3.5%左右。

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巩固提升水域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到2020年,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26887公顷,90%以上的水体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20天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35%以上。

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气更加浓厚,沂蒙精神和新时期兰山精神大力弘扬,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法治理念不断增强,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社会事业取得新成效。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群众满意度、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十三五”时期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类别

指标

2020年目标值

年均增长(%)

属性

总体实力

地区生产总值

规模(亿元)

1185

8

预期性

公共财政收入

总量(亿元)

110

10

预期性

占GDP比重(%)

9.3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880

11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180

13

预期性

创新发展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

数量(亿元)

2760

9

预期性

合计利税(亿元)

235

10

预期性

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3.5


预期性

协调发展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83.5


预期性

城镇供水普及率(%)

100


预期性

城镇燃气供应覆盖率(%)

100


预期性

集中供热覆盖率(%)

75


预期性

开放发展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2

10

预期性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37.6

8

预期性

绿色发展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公顷)

26887


约束性

省、市分解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全部完成


约束性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99


约束性

城镇(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约束性

水体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率(%)

90


约束性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220


约束性

林木覆盖率(%)

35以上


约束性

共享发展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预期性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32800

8

预期性

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

100


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8.5


预期性

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

92


预期性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适龄覆盖率(%)

99


预期性

二、发展理念

完成“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实现有质量效益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创新驱动、统筹协调、绿色生态、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

创新驱动。新常态下,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突出创新在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统筹协调。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市与乡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生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生态立区、绿色惠民,坚定不移的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守住资源消耗的上限、环境质量的底线、生态保护的红线,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开放包容。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资引技引智紧密融合,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进改革、促进发展,实现开放结构、开放布局“两个优化”,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共建共享。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完善制度安排、强化政策兜底、引导社会投入,体现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章 空间布局

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兰山全域可划分为工业、商业、农业、生态四个空间片区,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坚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各区域、各业发展用地,多规合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研究细化城镇组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的发展空间,力求实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工业空间。主要位于义堂、枣园、半程、汪沟、方城等镇,包括三大工业园区(临沂工业园、金锣科技园、国家林产工业科技示范园)及各镇的工业产业园区,为重点开发区。以“三个坚持”为总领,提高工业空间发展效率与质量。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严格建设用地控制标准,明确工业建设项目利用土地的约束性指标,鼓励内涵挖潜和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全面推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强做大绿色食品、木业家具、装备制造、医药、有色金属五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产业,助推工业向优质、高效产业结构方向转变。坚持产城融合,完善产业园区建设,注重提升园区城市功能。

商业空间。指服务业发展空间,主要位于兰山、银雀山、金雀山、柳青街道、义堂镇东部,包括长春路以南、戈九路以东区域及各街镇驻地,为优化开发区。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优化调整用地结构,改进集约利用评价方法,鼓励采取二次开发、协商收回、流转、协议置换、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盘活低效用地,构建用地立体开发利用机制,开拓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力发展现代仓储物流业、金融保险业、电子商务、商务服务、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工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持。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养老养生、文化旅游业等生活性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生活需求。积极推动服务业向中、高端集约化发展,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农业空间。包括长春路以北、205国道两侧区域,主要位于方城中南部、汪沟中南部、半程南部、李官南部、白沙埠西部、枣园、义堂西部,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为限制开发区。以保护基本农田为首要原则,着眼“优基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因地制宜建设生态田园休闲区,做大都市休闲农业,形成鲁南地区知名乡村旅游休闲目的地。

生态空间。主要位于方城、汪沟、李官三镇北部丘陵地区及沂河、祊河、柳青河、北涑河等河流沿岸区域,承担生态服务和生态系统维护功能,为生态类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区。以环境保护为首要任务,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增强生态产品提供能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

第四章 创新驱动发展

必须把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重点围绕培育产业新体系、增强发展新动力、构建发展新体制三个方面,拓宽发展空间,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实现三产协调融合发展,为大美新临沂核心区标志区建设提供强力产业支撑。

第一节 培育产业新体系

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做好“转调创”大文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都市型现代农业,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层次,着力培育结构合理、布局优化、相互协调、高效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壮大现代服务业

顺应制造业服务化、消费个性化与多样化趋势,巩固优势,提升业态,拓展领域,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助推国际商贸名城核心区建设。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达到625亿元,年均增长9%,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52.3%。

(一)推动商城提档升级。以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会展业为重点,坚持国际化、电商化、集约化“三化并举”,市场、物流、仓储、加工、服务“五位一体”,着力建设全国最大的商品交易批发中心、物流分拨调运中心、电商集聚中心和“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新高地、国际会展经济新高地。

加快培育现代化外贸主体。推进内贸与外贸融合,在巩固国内市场基础上,支持有条件的商户走出国门,推介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商品,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市场的国际贸易经营主体和一批通关、报税、货代等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推动本地外贸企业加强与世界知名采购商、跨国批发商、零售商开展合作,借助市场平台和销售渠道,扩大外贸业务。引进一批实力强、层次高的龙头型供应商、采购商落户兰山。引导和鼓励商城各集团、市场、商协会、经营业户自建外贸企业。推动外贸经营主体转型升级。按照“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改革要求,逐步引导外贸经营主体健全治理结构,完善管理体制,建立与国际贸易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用好自贸区、综合保税区等相关政策,培育保税区免税企业。探索国际贸易新模式。推行新型贸易方式。争取列入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范围,探索国际工程物资集采集供出口模式,打造国际工程物资出口基地。支持板材、建筑材料等优势市场申报省级内外贸结合市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健全境外营销网络。发挥匈牙利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在阿联酋、巴基斯坦、德国、美国、中国—哈萨克斯坦合作中心、尼日利亚等地建设“海外临沂商城”。加强与霍尔果斯、喀什等边贸口岸合作。支持批发市场、龙头企业走出去,鼓励市场和商户积极赴境外参展,广泛建立国际营销渠道。大力引进培育国际贸易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强区”和“人才强商”战略。鼓励企业改善高层次员工待遇,引进一批专业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商贸人才,建立一支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经营主体队伍,为商城国际化提供智力支持。加强国际化培训工作。探索校企战略合作,依托临沂大学等科研院校、培训机构等,制定国际贸易培训计划,组织专项讲座,力争年培训5000人次以上,进一步提高市场参与者的外贸能力。优化国际贸易环境。建立“政府主导、部门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商城商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健全完善商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标准体系,做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三无”产品等违法经营行为,构建诚信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物流市场管理办法,推广商城保险全覆盖模式,提高物流园区和企业抗风险能力。营造高度开放、高效便利的国际贸易发展环境。简化境外采购商出入境手续办理程序,进一步提高效率,支持外国(地区)企业在兰山设立合伙企业和常驻代表机构。加强涉外宾馆、涉外饭店、涉外学校、涉外医疗等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涉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商城国际化。

提升发展现代商贸业。发挥现有内外贸经营主体的作用,扶持一批贸易型企业,促进商城由内贸为主向内外贸一体化转变。加快培育商贸新业态,积极探索贸易全程便利化措施,引进国外新型商贸业态和经营模式。推进网络销售等无店铺销售发展,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模式,引进体验式消费等新兴消费方式。拓展品牌代理、总经销和特许经营业务,发展大规模、跨地区的连锁批零结合型企业,吸引国内外企业到兰山设立采购中心、分销中心、结算中心和区域中转物流中心,提升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发展集商品展示、价格形成和物流仓储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专业贸易中心,推动商品批发网上交易,进一步扩大连锁经营领域和范围。构建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建设若干具有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服务增值能力和价格发现能力的国际性或区域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培育保税交易市场。继续建设钢铁、汽车及零部件等专业性商品交易平台,调整提升有色金属、精细化工等生产资料集散中心。到2020年,商品销售总额达到7000亿元,基本形成内贸与外贸互相融合、市场开放度与贸易便利化程度高、初步具备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框架。

现代商贸业重点项目

重点推进项目:万达广场、华润中心、鲁商中心、齐鲁园广场、华东国际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淘宝生态城、临沂农产品批发市场、世纪广场、华东有色金属交易中心建设项目、万泰商贸城二期、中国建材城二期、临沂灯具城二期、一站式全球精品免税购物中心、鲁商金悦城、鑫都汇项目、富士康、东方珠宝城。

策划新上(招引)项目方向:引进国内外大型零售企业项目;引进临沂商城大宗交易商品加工制造业项目;临商网提升项目;组建大型餐饮企业集团项目。

加快建立现代市场圈。“一品一市”改造提升传统市场,将兰山商城81处专业批发市场整合为8大市场集群,做专做强做精,形成临沂汽摩配城、临沂家电厨卫城、临沂灯具城、临沂小商品城、华东板材市场等几大市场集群。到2020年,培育6个千亿级市场集群,2个500亿级市场集群,实现市场交易额7000亿元。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探索“智慧物流”模式,加快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加快物流园区改造提升,推进“互联网+物流”行动。培育现代化物流主体,引进一批业态先进、竞争力强的骨干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和适应电商发展需求的小件快递物流,甩挂物流和专业物流,努力促进物流业向规模化、集聚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重点推广鲁疆物流发展中亚及中东国际物流经验,逐步向国际物流迈进。鼓励物流行业科技创新,支持干线物流、城市配送、多式联运急需的先进储运装备研发,重点研发无线移动、射频识别、智能终端等技术与装备,突破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信息技术、保鲜技术、包装技术、监测技术、跟踪技术、标准化技术等关键技术。整合改造14个物流园区,规划建设西外环、铁路物流园、高端仓储快运园区、大型专线仓储配载园区等项目,逐步形成五大仓储基地,构建与现代市场圈紧密衔接的现代物流圈。

到2020年,现代物流总额达到9000亿元,物流业年均增长17%以上,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物流市场。

现代物流业重点项目

重点推进项目:鲁南铁路物流园中心、金兰国际物流港、山东中驰物流有限公司、鼎益现代农业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

策划新上(招引)项目方向:中心城区物流园区整合提升项目;跨区域冷链配送中心项目;集装箱箱站项目。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实施“互联网+”行动,促进实体商城和网上商城的融合发展。搭建“临E商城”总门户网站,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帮助批发市场及广大经营业户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推进行业垂直电商平台建设,总结新明辉经验,重点在教育用品、板材、五金、建材等可依托自身的地产品优势,打造行业性垂直平台。三年内建设20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垂直电商平台。引导塑料、小商品、家电、玩具等优势产业,依托京东、天猫、1号店等大型第三方电商平台,实现优势产业整体网上运营。发展跨境电商,以“互联网+外贸”为载体,全面推广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业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进口业务试点。积极引导生产制造企业、外贸企业、市场商户,利用eBay、阿里巴巴易达通、环球资源、亚马逊、敦煌网等国内外知名平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规模。完善培育电商生态环境,引进第三方服务商,提升转型电商成功率。发展电商软件开发、网店建设、仓储管理、营销推广、售后服务和代运营等电子商务服务业。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引导鼓励专业批发市场设立经营面积在500—1000平方米以上的电商经营服务区。参照兰华集团“齐鲁e谷电商产业园”及兰华汽车用品城“广韵车品网”模式,引导各集团、市场新建或改造一批功能完善、产业特点鲜明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创业园、孵化园)或自营电商平台。

到2020年,商城内80%的市场和商户开展电子商务,电商交易额突破2000亿元。培育年交易额过亿元的电子商务商户100家,建设年交易额过10亿元的电子商务平台50个,打造年交易额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10个。

电子商务重点项目

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华东贵金属商品交易中心、临沂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园、云海电商产业园、齐鲁e谷电子商务产业园、临沂淘宝生态城、临沂国际商品交易中心、“01世界”产业园项目、中国商城电商自贸大厦、食乐淘电商基地项目、淘宝生态城产业园、临沂跨境电商产业园、临e商城门户网站建设、新明辉与百世云仓智能仓储项目、伊亲母婴商城项目、化氏钓具网上销售中心。

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按照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贸易型为主的发展要求,创办国家级展会项目,筹划举办各类高层次展会,鼓励引导各市场、商会、经营大户,积极举办、参加专业展会、订货会和展销会。继续举办以兰山商城为主体的各类展会,策划、培育汽车配件、灯饰用品、建材、体育用品等十大品牌展会,以会展促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积极提升地产品加工能力。“依市兴工”,围绕市场做大做强地产品加工业,形成产购销一条龙专业化体系,实现由“兰山经销”向“兰山制造”转变,地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整合提升原有地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引导市场总经销、总代理等商户投资办厂,同时瞄准优势产业的行业龙头进行重点招商。通过引商兴工战略发展市场加工企业,推进“前店后厂”产销模式。继续推进企业向临沂地产品加工园集聚,有序推进地产加工业的发展壮大,真正与临沂商城形成“东店西厂”的联动发展格局。建设地产品加工园创业服务中心,保障地产加工业发展,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拓宽地产品销售渠道。

(二)推进商文旅融合发展。依托传统商贸优势,积极推进商贸业现代化步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新增一批近郊旅游景点、文化娱乐广场、休闲购物街区,创建一批国家A级景区和各类旅游示范点,增强文化产业、商贸业对顾客的吸引力度,加大文化与旅游、商业与旅游资源整合和产品开发力度,着力构建城乡互通、产业互补的商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文化产业。建设产业聚集区,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坚持文态、业态、形态、生态有机结合,文化与科技相融合、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为导向,提升鼎成印刷包装工业园等现有园区、基地的产业承载能力,培育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活力。做大做强现有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扶持本地骨干企业,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重点扶持一批文化领军企业,支持和帮助鸿儒文化控股集团完成上市计划。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发展城市特色文化产业,培育文化消费新热点。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文化与旅游、商业融合为导向,打造临沂书圣文化城等文化产业特色街区,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实现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健全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投融资、节庆会展、人才培养和企业孵化等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旅游业。发挥主城区优势,加快资源整合利用步伐,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加大旅游大项目开发建设,以“亲情沂蒙”品牌形象为统领,放大“商都水城、文化兰山”品牌效应,建设商文旅融合发展区,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做大商旅融合,加快商城向旅游购物型市场转变和升级,打造“兰山商城、购物天堂”品牌,重点打造3-5条特色明显、旅游功能配套齐全的休闲购物街区,成为“商城购物之旅”的新招牌、新名片。做强文旅融合,借助临沂国际书圣文化城,培育文化礼品、旅游用品、民俗特产及特色餐饮、娱乐等多种业态,并与书圣阁、银杏林等周边景区相互映衬,形成新的文化旅游休闲商业综合体,提升、放大书法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加速孝河两岸开发建设,打造孝文化研修高地及“茶山-古城-温泉-孝河”旅游景观带。做好农旅融合,以城郊农业观光与山水生态资源为依托,全力支持白沙埠、半程、李官等镇建设集中连片发展的乡村旅游区。抓好旅游资源、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统筹推进金锣生态农庄、临沂百合花生态农业观光园、玫瑰湖景区等项目的开发。

到2020年,吸引游客人数达到1200万人次/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30亿元。

文化旅游业重点项目

文化产业重点推进项目:鸿儒国际文化产业园项目、博乐动漫产业园、临沂国际书圣文化城、鼎成印刷包装工业园。

旅游业重点推进项目:中华合园、化绍新钓鱼学校国际垂钓比赛中心、玫瑰湖片区生态旅游综合开发、镇山风景区整合提升。

(三)拓展服务业发展新空间。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重点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培育发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信息咨询等高端业态以及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行业,建设新兴服务业聚集区。积极发展家政养老、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生活性服务,释放消费活力,培育新的增长点。

金融保险业。积极完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推动金融服务体系多元化,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发挥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和丰富金融业态,加大吸引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落户的力度,完善城区金融服务网点。支持各类金融组织向农村延伸网点和机构,促进设立村镇银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加快发展新兴金融业态,推动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融资服务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公司等新兴金融业态聚集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方支付机构、票据中介服务公司、民间借贷登记服务公司等新型专业性金融服务组织。优化金融产业布局,围绕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推动建设人民广场金融商圈、北城新区城市综合体、商城国际财富中心等现代金融聚集区。

金融业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北城新区金融总部区、人民广场金融特色区。

策划新上(招引)项目方向:引进国内外股份制银行;引进国内大型创投企业;推进企业上市;引进新兴金融业态企业;成立大型财务公司;设立第三方支付机构;区域票据交易中心。

总部经济。利用商贸物流和区位优势,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建设企业总部集聚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会展旅游、商贸物流、研发设计、采购营销、电子商务、交易结算等功能性总部。努力培育本土总部企业,对符合现代产业发展方向的规模以上具有成长型总部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帮助提供营销渠道、开拓国内外市场、争取上市融资等,促其加快成为优势产业集团或企业总部。引进外地总部企业,充分利用商贸物流和区位优势,重点吸引世界500强、央企及在行业中居于龙头带动地位的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设立区域总部,着重招商物流、销售、采购、交易、研发等功能性总部机构或区域生产基地。

总部经济重点策划招引项目方向

金融总部经济项目;营销总部经济项目;区域性先进制造业总部项目;区域性支付结算总部经济项目;电子商务总部经济项目;供应链物流总部经济项目;投资机构总部经济项目。

服务外包。积极搭建集聚载体。加快服务外包创业载体建设步伐,重点发展软件开发、金融服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服务、物联网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业务。扶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和企业主体作用,支持现有优势企业利用企业间联合接包、联合研发等多种形式合作,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积极申请专利,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创建服务外包品牌。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制定优惠政策,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领军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有服务外包行业从业经验的中高端人才。推进资源优化配置,鼓励本地服务外包企业优先考虑承接本地企业外包项目。

服务外包重点项目

策划新招引项目方向:引进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项目;引进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项目;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KPO)。

商务服务业。按照专业化分工、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着力发展会计、审计、律师、公证、信息、咨询、代理、经纪、知识产权、科技服务、节能环保、检验检测等市场交易类中介服务业,积极推进中介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培育一批本土品牌商务服务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充足、上市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扩大规模,实行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社区服务业。围绕“便利居民、提升质量”主题,建立便民利民、内涵多样、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业网络,构建完善的家庭服务和社区服务体系。完善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家政、维修、洗衣、家教等业态为重点的发展模式。培育发展家庭服务市场,积极扶持中小家庭中介服务企业,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诚信度高的家庭服务企业,创立服务品牌,引导家庭服务业向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养老养生服务业。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筹建区养老服务中心,从资金补助、土地供应、税费优惠、保险联动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开展培训交流、评估咨询等第三方服务。

养老养生服务业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兰山区养老服务中心、亲和家源临沂健康养老服务中心、凯旋老年养护院

二、大力发展新型工业

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提高质量效益、财税贡献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调整存量,做优增量,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研发、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打造百亿级骨干企业、千亿级主导产业,建设新型工业聚集区。

(一)积极实施四大驱动工程

实施主导产业升级工程。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取向,强化“扶优、引导、倒逼”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两化融合技术改造、节能减排、要素资源配置扶持力度,全面提高企业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绿色、低碳”为导向,加大产业引导基金等政策支持,提升绿色食品、木业家具、装备制造、医药、有色金属等主导产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等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实施骨干企业培植工程。推动企业“二次创业”,一企一策、梯次培育,引导支持企业在关键环节、关键工艺和关键部位,突破技术难题,提高产品竞争力,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辊射面广的骨干企业,加速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核心竞争力突出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在融资、技改、要素保障等方面的扶持,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培育、创新、特色产业提升“四项计划”,推动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保障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实施科技创新攻坚工程。开展“百企技改、百项百亿”行动,支持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加大技术研发和技改投入,突破技术性难题。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帮助企业对接大中院校、科研院所,鼓励企业扩大产学研合作,支持有条件企业争创省级、国家级研发平台。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力提升企业家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支持企业按照“互联网+”要求,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实施发展平台提升工程。坚持集中布局,引导工业产业向特定优势产业园区集聚,构建以临沂工业园、金锣科技园、国家林产工业科技示范园三大园区为主导,各街镇产业聚集区为辅助的新型工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利用。重点抓好临沂工业园和金锣科技园两大园区,用足用活“一园两区”政策,在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安排上重点倾斜,完善水、电、路、讯基础配套,提高园区承载力,吸引企业入园、项目落地,建设千亿级园区。

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方向

临沂工业园。重点培育机械制造、新材料、地产品加工、板材等优势产业,引导产业集约化发展,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机械制造业依托大阳通用等骨干企业,推动初级原件到高端装备的产品转型,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工业地产品。谋划建设劳保用品、高端门窗、塑料制品等多个特色产业园,对接商城规划和电商产业园区规划,集约利用土地,按照“特色地产品生产+仓储+电子商务”模式加快地产加工业向价值链两端升级。扶持新明辉、双箭家具、伊亲母婴用品等企业大力发展行业电子商务。新材料产业。以宝华薄规格耐磨钢为支撑,向多规格耐磨钢延伸;加大创新投入,打造以夏王纸业、美华包装等为主导的高端装饰材料。板材业。以大气污染防治为契机,改造提升板材业,取缔燃煤锅炉,实现清洁生产,推动互联网+木业产业集群建设。机械制造业。培植华星机械、大阳通用等8家机械制造类企业。到2017年,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4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省级经济开区(园区)排名前移5个位次、市内排名前移1个位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5家、过10亿元企业5家,培育上市企业3家。到2020年,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亿元。

金锣科技园。构建以食品加工、印刷包装、金属建材、塑料制品、环保设备制造为主的千亿级新型工业聚集区。围绕食品加工主导产业,引导金锣、三维等向精深加工延伸。促进金锣文润2017年上市,金锣集团2020年产值过千亿元,三维集团产值过200亿元。制定骨干企业扶持计划,做大做强一批中坚企业,成为园区经济崛起的重要支撑。三年内力争实现产值过百亿企业2家、过十亿企业10家,纳税过百万企业40家。将扶持本地企业与引进外来项目相结合,聚集一批配套企业,补齐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到2017年,金锣科技园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地方税收4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0家、过100 亿元企业2家、过10亿元企业10家,培养上市企业1家。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1500亿元、地方税收4亿元。

国家林产工业科技示范园。东至新西外环,北至创业路,西至中纬路,南至铁路,总面积1289亩,涉及义堂镇前寨、沙沟崖、曹庄、大朱保、商庄、官庄、东楼7个村居。推进国家林产工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引导区域内木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积极引进木业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机构入驻,将园区作为临沂市木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载体。加快起步区的建设,分期分批推进园区建设,制定入园企业标准,重点面向高端板材、家具、地板、木门等精深产品,引进优秀高端企业,安置部分锅炉关停的当地企业,确保园区满足企业提升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明确产业升级思路目标,实施扶优引强带动战略、加快技术装备改造提升、建立木业国际采购中心、集中打造区域品牌、建立推进工作机制等具体推进措施。

(二)集群优化提升五大主导产业

绿色食品。继续推进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壮大,整合提升现有食品加工企业,壮大骨干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支持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下游精深加工功能性食品,使食品加工向龙头化、精深化、功能化发展。支持金锣集团、山松生物、三维油脂、龙盛农牧等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大力实施企业重组,做强骨干企业。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建立以龙头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和科研机构共同构成的主导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增强主导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食品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200亿元。

木业家具。按照生产园区化、企业规模化、产品环保化要求,壮大提升木业产业。继续推进国家林产工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林产加工集聚园区,引导符合入园条件的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快落后产能淘汰,通过严格的环保执法关停一批、提高门槛倒逼关停一批、政策引导自愿关停一批的“三个一批”措施,淘汰一批规模小、技术落后、产能落后的企业。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具有规模优势、技术优势的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步伐,支持人造板机械单机和生产线的自动化、数控化水平,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支持新港木业、鹏程木业、千山木业、锦旭木业、银港木业、美捷装饰材料等企业完善“原木—旋皮—胶合板、多层板—贴面板—覆膜板等生态板—家具制造、木地板”产业链条,引导企业向家具制造、木地板加工、全屋定制家具等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名牌家具、地板、高端木制品企业,推动木业产品不断升级。到2020年,木业家具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500亿元。

装备制造。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向规模大、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和外向度高的企业倾斜,打造一批大型的龙头企业。以华星机械、大阳通用机械、金立机械等企业为主导,完善“机械配件—关键动力制造—机械组装—整机制造”产业链条,尽快弥补关键动力机械(发动机、电机等)制造环节。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企业自主知识研发的力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加工精密化、运行高速化、控制智能化、功能复合化、平台数字化高档数控机床制造技术研发,支持通用机械、工程机械、矿山机械控制执行元件材料改性技术及加工工艺技术等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研发,支持小型耕作机械、收割和播种机械、智能化园林机械、家庭农场智能化农机设备及零配件研发。以工程机械和机床制造为主要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到2020年,装备制造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00亿元。

医药。以鲁南制药为依托,围绕化学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四个关键领域,重点做好新药研发、国内外顶端企业对接招引和本地中药材资源深加工三大工程。化学制药,开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神经和精神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医药大品种开发,推进缓释、靶向、长效等新型制剂研发和技术产业化。现代中药,依托鲁南制药中药制药共性技术国家实验室开展中药针剂研究,支持优势中药材种质资源发掘与保护,开展药材精深加工和产业化开发,研发新型中药制剂、中药注射液及其中药保健品。生物制药,重点引进乙肝疫苗、基因工程人血白蛋白和免疫抑制剂类药物的核心生产技术,吸引生物制药科研成果来兰山区转化。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重点加强与高层次科研院所合作,支持高端医用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大力发展慢病筛查、微创诊疗等新型医疗技术和器械产品。到2020年,医药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有色金属。推进有色金属产业链条延伸,推进地域上下游配套,招引核心技术和战略投资者,补链强链,提升竞争力。立足铜、铝、镁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开发轻质化合金、高强度合金、电子铜箔、工业铝型材、镁合金型材等深加工产品。以金象铝业、蒙山铝业等企业为主导,进一步完善“工业用铝—铝锭——铝型材——高端铝型材加工—高端铝合金散热器等代用工业铝型材”产业链条。加大技术研发推广力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华东有色金属交易中心项目建设,打造有色金属原材料交易基地。到2020年,有色金属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800亿元。

五大主导产业重点项目

绿色食品:山东中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品级大豆蛋白及异黄酮萃取联产项目、金锣文瑞高低温肉制品生产项目、万亩洋葱基地、万亩桂花基地、龙盛集团现代生态农牧产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沂蒙生态农牧业观光园、鲁沂牧业项目

家具木业:国家林产工业科技示范园区、新港林产业科技园、互联网+木业产业链平台(木业之家)、银河机械智能木工机械及EO级板材与家具产业化项目、韩师傅集成家居项目、福猫板式家俱、山东慧迪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二期高档家具板材项目、锦旭木业年产15万立方米高档装饰板项目二期、美捷装饰材料年产家具装饰材料3万吨、浸渍胶膜纸1.2亿张项目二期、奥斯丁装饰材料年产1500万卷壁纸项目二期

装备制造:大阳通用二期项目、银河机械木工机械及板材家具项目、华星机械项目。

医药:医药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项目、鲁南贝特扩建项目.

有色金属:金象节能环保铝型材制品生产项目。

(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能源。瞄准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太阳能光热、光伏及LED照明产业,有序发展生物质直燃发电,合理布局垃圾发电项目,继续做好沼气工程建设,积极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液体燃料等产业。支持开展生物质能源品系筛选与优化、工程化关键核心装置、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到2020年产值突破15亿元。

新材料。立足产业发展基础,以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以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研发为动力,以重点领域新材料突破引领带动相关产业跨越升级发展为目标,突出新型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特种纤维材料、食品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技术与产品开发,把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其它相关产业的助推剂、加速器。到2020年,当年产值突破140亿元。

新信息。以园区集聚为依托,以产业链条完善、构建为支撑,以招大引强和现有企业培育为主体,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产业,推动信息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积极开拓服务业态,突破发展物联网、云计算产业,引进战略合作商,整合现有网上交易市场和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建设集产品展示、信息发布、交易、支付于一体的大型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应用网站,促进信息技术在文化传媒、广告会展、娱乐休闲、信息咨询等领域的应用。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

节能环保。依托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发展一批自主品牌产品,培育壮大一批创新能力强、系统集成度高和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支持企业开展节能锅炉、余热利用锅炉、节能仪表研发与制造,壮大节能装备产业规模。支持发展太阳能集热器、热水器,太阳能路灯、节能灯具、交通工具、工程机械、电器等节能产品。依托金锣进民水务等企业,重点开展废水深度处理净化、循环利用及饮用水净化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生物质发电等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围绕节能工程、合同能源管理、节能监测、“三废”处理等领域,培育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龙头企业。到2020年产值达到20亿元。

高端装备制造业。按照高端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要求,引进大企业、大项目,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提升发展电动车、特种车辆、车辆改装和机床,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走创新驱动、集约带动的发展道路。依托北易车业、天河消防、珠峰车业等企业,提升装备工艺水平,重点发展消防车、罐车、观光车、仓栅车、自卸车及改装车等特种车辆。到2020年,产值达到100亿元。

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新能源:华东有色金属城光伏发电项目、协元新能源20MW光伏电站项目、鼎益现代农业光伏发电项目

新材料:宝华耐磨钢二期、新兴华包装年产1亿㎡以纸代木高强纸箱项目、金昊集团年产600万片钢化玻璃绝缘子、源夏新材料项目

节能环保:山东龙氏食品有限公司利用秸秆年产8万吨生物有机肥项目、金锣万亩荷塘湿地建设项目、临沂市龙湾都市科技示范园、山东龙氏食品有限公司2万吨/天给水净化工程、中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二期、中环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诚信循环经济产业园

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程、中磁新能源电动车项目、珠峰新能源电动车项目。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未来主城区人口生活需求和休闲需求为导向,实施《兰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推动区域化布局,重点发展优势产业,促进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推进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建设集农产品供给、生活休闲与生态服务功能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推动区域化布局。围绕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一中心任务,打造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链集群,重点优化近郊综合农业产业区、平原高效农业产业区、丘陵山地生态农业产业区三大产业区,以此为依托,重点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和休闲创意农业核心产业带,形成“三区两带”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布局。

近郊综合农业产业区。以义堂镇、枣园镇南部,白沙埠南部为规划重点,利用其具有离都市近的区位优势,以直接为城市消费服务为目标,解决该区域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价格高,农业的生产功能较弱等问题,发展新型农产品的交易市场以及专门的农产品配送中心、研发、会展贸易、现代流通等服务业。

平原高效农业产业区。以枣园北部、白沙埠北部、方城镇,半程镇中南部、汪沟南部为规划重点,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以及产业的竞争力。通过规模化、区域化、品牌化发展生产优质农产品以及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将农产品生产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提高农产品与其加工产品的附加值。

丘陵山地生态农业产业区。以方城镇东北部和汪沟、半程、李官3镇北部为规划重点,加强生态环保建设、养山富民、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环境功能价值。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重点实施林果、园林苗圃、生态畜牧养殖、循环农业集中示范,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产量,以此来发挥资源优势。

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以京沪高速至205国道为界,以金锣集团、三维油脂集团、鲁蒙食品有限公司、龙盛集团等龙头企业为重点,依托龙头企业实施金锣科技园、龙盛循环经济示范园、义堂林产业科技园区三个产业加工园建设,打造农产品加工聚集区。

休闲创意农业核心产业带。以沂河西至沂蒙路为界,北自玫瑰湖、茶山风景区、李官万亩桃园,经王祥故里、孝河公园到市中心,形成休闲创意农业核心产业带。

(二)突出发展六大优势产业

专业粮经种植。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优化整合,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水稻、粮饲兼用型玉米,稳定花生生产,适度加强海棠产业发展。按照片区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强粮食及经济作物主要区域的农田水利设施等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产、标准化示范田,改造中低产田;加强良种繁育推广,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田生态景观价值,强化粮经作物合作组织的发展,满足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到2020年,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建成优质种植业农产品基地34万亩。粮食与经济作物等农作物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现代水网建设基本完成,打造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效农田20万亩。

精品蔬菜瓜果。调整和优化布局,蔬菜水果种植规划布局为4个蔬菜优势区和4个水果产业带,分布在方城、半程、李官、白沙埠及枣园等5个镇。

以现有蔬菜生产基地及特有品牌“孝河藕”、“新河洋葱”、“田秀才”黄瓜等名优特品牌为基础,积极培育兰山区蔬菜知名品牌;到2020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8万亩,蔬菜总产量达16万吨,实现产值4.8亿元。蔬菜商品率达到90%以上,创建蔬菜品牌5个;培育和壮大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以上。

以现有水果产业为基础,以方城镇方城西瓜、李官黄桃、白沙埠老爷梨等为发展重点及特色品牌品种,兼顾发展樱桃、草莓、苹果等品种。2020年,水果总面积达到8万亩,水果总产量达12万吨,实现产值6亿元。培植1-2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和扶持3-5个专业合作社组织。建立蔬菜、水果专业市场各1-2个。

特色花卉苗木。扶持区内已有的大陆花卉市场,强化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建设李官、白沙埠、枣园、方程镇、汪沟镇五个特色花卉苗木产业区。李官镇以产业基础发展较好的寨里、寨外、本沂庄作为李官镇花木产业核心发展区,重点辐射带动西官庄、小完沂等种植环境好、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村庄,到2020年花卉苗木总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白沙埠花卉种植示范区大力发展桂花产业,全力打造桂花之乡。到2020年白沙埠镇桂花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鲜切花达到4000亩。枣园花卉种植示范区以现有鲜切花大棚为载体,实施“一户一棚”工程,辐射带动有条件的村大力发展鲜切花种植,形成规模效益,2020年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方城花卉种植示范区以现有的非洲菊大棚花卉为基础,辐射带动周边有条件的村大力发展设施先进、品种多样的鲜切花和盆景栽培,到2020年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汪沟花木种植示范区重点发展北美海棠苗木基地和大柳汪村苗木基地,辐射带动其他村苗木基地建设,2020年总苗木种植面积达到7000亩。

休闲旅游农业。推动农旅融合化,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功能,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凸显田园风光、乡村风情,引领和形成农业新型业态和消费形态。打造祊河沿岸城郊生态农业休闲体验带,重点发展祊河北岸枣园镇,以国道205线为轴线连接临沂市区,以服务都市休闲生活和农产品供给为主要目标,打造具有田园风光的高效农业生态观光线路。打造沂河沿岸特色休闲农业文化创意带,以白沙埠镇现有花木、蔬菜和园艺产业为基础,整合孝悌文化和书法文化,将农业产业与临沂特色文化有机融合,打造具有文化传承、休闲放松、农业生产多种功能的休闲文化创意产业带。建设玉平连接线绿色生态走廊,以玉平连接线为轴,向南北两侧辐射300米的花木生产基地,向南辐射万亩荷塘湿地。打造高效农业体验基地组团,以李官镇、半程镇北部、汪沟镇和方城镇一线为轴,形成集水稻、蔬菜、茶山海棠、水果、花卉现代农业生态园为主体的高效农业生态园组团,成为服务临沂农产品需求,丰富市民及游客休闲生活,都市外围生态涵养的高效生态组团。

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活动,到2020年发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4家、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家。

生态畜禽养殖。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加快畜牧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提升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以龙头基地带动型转型升级,推进金锣集团100万吨/年二期屠宰加工项目与建设自主优质商品猪基地结合,实现“规模化准入、标准化建设、一体化管理、合同化购销”的合同养殖模式。发展融合“一二三产”的畜牧业发展新业态,实现“养殖+种植+旅游观光+文化”于一体的园区型畜牧业经济。积极推进畜禽养殖场采用科学、先进、有效的现代养殖技术,种植饲料玉米等牧草,实现“粮改饲”的种植结构调整。根据兰山区划定的禁止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和适合养殖区,采取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场(区)的“三退一进”发展模式,加强规模养殖小区标准化建设,推广生态环保养殖和“畜-沼-粮”等科学生态饲养模式,大力开展无公害、绿色及有机畜产品三品认证工作。到2020年,全区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2.1万吨、1.5万吨、2.7万吨以上,年均分别增长6%、6%、5%。到2020年,规模以上畜牧生产加工企业全部建立畜产品可追溯制度,建成畜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管体系。

优势农产品加工。以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条,培育特色食品品牌,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继续发展壮大已成规模的粮油、蔬菜、果品、肉类等四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同时以临沂市及周边地区丰富的花卉苗木产品和经济作物等资源为依托,加快鲜花产品加工、经济作物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全面提升产业化水平。坚持扶优、扶大、扶强,集中政策、资金、资源,重点支持金锣、龙盛农牧、三维、鲁蒙等龙头企业持续发展壮大,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提升价值链,增强产业聚合影响力,不断扩大亿元级以上食品加工企业阵营。持扶优、扶大、扶强,集中政策、资金、资源,重点支持金锣、龙盛农牧、三维、鲁蒙等龙头企业持续发展壮大,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提升价值链,增强产业聚合影响力,不断扩大亿元级以上食品加工企业阵营。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建设,集聚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政策优势,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集群式发展。推进金锣科技园、龙盛循环经济示范园、义堂林产科技示范园等园区建设。到2020年,国家、省、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家、10家、80家;农产品初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精深加工转化率达到40%以上;创国家级名牌产品8个,省级名牌产品15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递增20%以上。

(三)提高农业“三化”水平

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逐步形成适应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需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鼓励企业主持或参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企业标准、地区标准及行业标准的制定,逐步完善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到产品质量、加工包装、流通等诸环节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的供应链标准化。围绕主导产业的主要产品,加快建设区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重点推进兰山区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建设。

推动农业基地品牌化。加快农业基地改造提升,招引、建设高效农业项目,推进农业标准化技术全覆盖,引导土地向优势产业集中,农业基地向产业园区转型。到2020年整建制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提升优质农产品基地20万亩,建设优质农产品标准园30个、现代农业园区30个。

推动规模经营多元化。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企业加农户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广金锣经验,加快土地流转,鼓励工商资本参与农业开发;开展资金互助、股份合作,构建多元化、融合式经营体系;在规模经营基础上,大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加大投入建设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整合完善畜牧、食药监、农业检测机构,全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增强农村发展驱动力

建立农村产权公共交易平台,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农民经营风险。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使用农业先进技术。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服务能力。落实全省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组织实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掌握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等新情况,反映农村发展新面貌和农民生活新变化。

“十三五”现代化农业重点项目

金锣文瑞上市项目、山东龙盛农牧集团有限公司种养结合现代农场项目、鲁沂水貂养殖项目、兰山区万亩桂花基地、兰山区万亩洋葱基地

第二节 增强发展新动力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着力增强内生动力。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以建立市场化的技术创新机制为目的,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开展“创新驱动、科技兴企”行动,鼓励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提高企业集聚科技资源的能力。积极开发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技术,以产业关键技术进步推动企业创新升级,以企业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开展“模式创新、完善机制”行动,引导企业与国内知名院校或科研院所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借助社会智力资源搞好技术创新。支持传统企业按照“互联网+”要求,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二、加强创新载体建设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鼓励构建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创新成果与产业技术需求有机衔接。依托临沂应用科学城、企业技术研发平台等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企业提供扶持。完善技术创新扶持机制,鼓励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通过优质创新载体建设、产学研合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等,畅通技术落地渠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三、激发创新活力

加大对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实施创业补助,完善投入机制。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加快人才、信息、技术、管理、资本等创新创业要素聚集,基本建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建设区域性的人才高地、创新高地。

第三节 构建发展新体制

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作为促进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稳步推进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改革试点先行先试,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机构设置,理顺权责关系。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建立以“四张清单、一个平台”为主要架构的政府权力运行体系,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抓好智慧政务建设,提升政府治理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工作重心由事前审批转到事中事后监管上来,加快建立标准明确、程序规范、制约有效、权责分明的行政审批管理制度。

二、加快商事制度改革

推进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全面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完善“先照后证”改革措施。加大“个转企”工作推进力度,优化市场主体结构。用足用好扶持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力争十三五期间,市场主体每年保持20%左右的增幅,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

三、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规范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工作。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政府统筹调控能力。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建立国库现金管理制度,提高信息化水平。深入推进公务卡改革,严格执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深化政府采购改革,规范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完善“管采分离”机制。加快推进财政评审体制机制一体化建设。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体制,做好政府债券债务置换工作。

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积极引进全国和区域金融机构,促进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融资服务公司、民间融资登记服务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等金融组织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改善“三农”、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城镇建设等领域的金融服务。探索PPP模式等新型融资模式,推进融资方式多样化。继续推进企业上市、挂牌工作。

第五章 统筹协调发展

 

必须兼顾当前和长远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城市与乡村、发展与稳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第一节 推动城乡统筹一体发展

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按照“中心城区提质扩容、小城镇梯次推进、村居分类建设”的思路,促进城乡区域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发展空间集约利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公共服务均等覆盖,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3.5%以上。

一、完善现代城镇体

依据《临沂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逐步引导完善“1,4,3,2,2”城镇总体空间格局,即:一个核心城镇圈层,四个小城市(新市镇),三个一般镇,两条城镇发展带(方城-汪沟-半程-李官发展带;义堂-枣园-白沙埠发展带),两类城乡空间发展区。


兰山区城镇体系

街镇

等 级

2020年规模(万人)

城乡空间发展区

城镇功能

兰山街道

I

临沂市核心城市圈层

200

城市紧密带动区

综合服务型

银雀山街道

城市紧密带动区

金雀山街道

城市紧密带动区

柳青街道

城市紧密带动区

义堂镇

II

小城市(新市镇)(4个)

10

城市紧密带动区

城市带动型

半程镇

5

城市紧密带动区

汪沟镇

城市紧密带动区

枣园镇

5

城市紧密带动区

白沙埠镇

III

一般镇(3个)

<2

社区集中统筹区

旅游驱动型

李官镇

<2

社区集中统筹区

方城镇

<2

社区集中统筹区

基础服务型

二、推进中心城区提质扩容

积极融入全市“以河为轴、北上东进、南优西拓、中疏旧改”发展布局,将老城区、北城新区、西部新城(义堂)作为城市中心城区,合理划分功能片区,以“三城共进、多轴引领”发展为重点,推动形成“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紧凑高效的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实现中心城区提质扩容。

(一)三城共进。坚持人的城镇化原则,以提升核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总要求,遵循“城市功能集核化提质、差异化提升”的发展思路,打造高端化的北城新区、智慧化的老城区、产业化的西部新城。

老城区。坚持完善功能、提升内涵、转型升级导向,改造提升老城区。运用“城市更新”的理念,加大综合整治和用途调整力度,推进“互联网+”,以兰山商城智慧化改造提升为突破口,以“智慧商贸物流”为着眼点,探索各类智能应用在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营管理中的使用,协调推进空间大数据中心、时空信息云平台等软硬件设施建设,优先支持在智能交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建设,并进一步扩大至智慧城管、智慧环保和智慧水利等典型应用领域,逐步将老城区改造提升为智慧化的新城,实现全面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和城市形象的目的。加大旧城旧村、棚户区改造力度,全面启动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工作。到2020年,完成改造棚户区3.67万户,老旧小区529个。

北城新区。以建设全市新型城镇化标志先行区、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以打造高端新城为重点,完善道路体系和教育、卫生、商业和休闲等功能配套,有序推进北城新区二期开发,尽早谋划启动以高铁站为中心的三期开发,打造高铁片区发展增长极。集中力量推进国际商贸名城中心区建设,加快富士康金机商贸城、食乐淘、国际贸易中心、电子商务大厦、现代物流大厦、跨国采购中心等项目建设进度,配套推进企业总部、国际社区和国际专家社区建设,打造北城新区为现代金融、电子商务、总部经济等高端业态集聚的城市CBD,形成代表临沂、面向世界、引领未来的核心功能区。积极推动北城新区二期争创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西部新城(义堂)。以产城融合发展为目标,以建设“新市镇”义堂镇为重点,以环保板材产业之都、区域综合物流枢纽、临沂西部生态新城为定位,用足用好全国、全省发展改革试点镇和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政策,加快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基础设施先行”的要求,因地制宜、梯次推进、错位发展,突出抓好屠苏岛片区和中心镇区综合开发,加快铁路物流园、林产工业科技示范园、新西外环等项目建设,重点发展高端生产服务、现代商贸物流、木业家具加工等产业,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实现与老城区的无缝对接,成为中心城区提质扩容的新引擎。

(二)多轴引领。以主要道路为轴线,构建“一河四纵四横”中心城市开放性发展主轴,以此为中心城区提质扩容的重要抓手,引导和推动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完善、风格特色塑造、居住环境改善、城市品质提升。

1、四纵

沂蒙路发展轴。以打造中心城区综合发展轴为目标,以不同主体定位特色发展为原则,结合北城二期开发、高铁客运站规划建设,形成南北两个发展核心点,串联老城区、北城新区国际商贸区和高铁组团区,引领中心城区南连北扩发展。祊河以南以火车站片区为核心,推进公铁联运枢纽建设,重点聚集发展现代商贸业、文化旅游业,加快旧社区改造升级步伐;祊河以北以高铁片区为指引,加快沿线旧村改造进程,加快生活、商业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打造城市综合体、高品质居住社区,完善道路景观绿化,全面提升人居品位。

蒙山大道发展轴。以打造城市与花园交融的城市新风景线为目标,统筹推进沿线棚户区改造、传统市场与物流业搬迁改造和整合提升,实施“腾笼换鸟”,重点布局发展特色商业街区、现代商务服务区、现代住区、活力贸易社区四大特色分区,带动西部老城区提升发展。北段外连枣园、半程等新型城镇,与北城新区错位发展,重点打造消费目的地;南段对接罗庄区,与人民广场商圈功能互补,发展科技服务平台、电商服务,配置宜居住宅社区、特色主题公园。强化沿线景观打造,采用垂直绿化模式,加快对桥体进行绿色包装、对沿线商业裙房屋顶覆绿,创造立体多层次的绿化景观环境,形成景融于城的4D风景线。

西外环发展轴。以兰山商城核心发展轴为定位,以形成西部城区新的城市靓丽商贸物流特色风景为目标,以骨干电商培育、国际商贸区、智慧物流企业建设为突破口,整合提升沿线传统市场和物流园区,形成专业集聚、优势互补、品牌集中、人气荟萃的特色区域性专业市场展销批发集群,打造一个集现代商贸、现代物流为一体的中心城区城市发展支撑极。优化配置市政公用设施,加快道路安全工程建设,改造提升绿化带,统筹治理人居环境,推动商业文化旅游发展。

新西外环发展轴。以拓展中心城区范围、构建绕城快速通道为目标,推进新西外环建设。统筹推进沿线旧村改造和社区建设,加大合村并点力度,力助临沂市主城区向西拓展。发挥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沿线物流,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和仓储聚集区,积极推进沿线都市型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将新西外环沿线建设成为集农业观光旅游、电子商务、高端物流、房产开发为主的商农旅融合发展新城区。整合沿线产业资源,推进产业聚集,将西外环沿线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板材生产加工基地和化工、机械产业集中园区为主的工业新城。

2、四横

陶然路发展轴。以构建宜居宜行交通枢纽型带动轴为目标,依托高架桥的建设、火车站片区改造,借助连通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的区位优势,坚持差异化集聚发展原则,加快推进五里堡南、钢铁厂、三里庄等重点片区改造,完善市政公共设施,实施沿线绿化美化工程,建设特色主题公园,形成休闲娱乐区、绿色开放区、宜居生活区、交通客运区“多组团”发展格局,打造集宜居生活、现代服务、安全通畅交通、优越生态环境于一体的高品质城市和谐发展示范轴。

解放路发展轴。以城市核心优质商贸生活轴为定位,融合周边全方位配套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沿线旧城改造步伐,整合空间资源,盘活城市土地,优化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开展智慧化城市管理试点,营造一个居住和谐、方便快捷、生活幸福的高尚人文居住环境,打造城市发展黄金走廊。东段辐射河东区,主要发展商业步行街、城市综合体、宜居社区;西段外拓高新区,主要发展现代市场、宜居社区,形成社区与商圈融合一体化发展格局,推动老城区繁荣提质发展。

双岭路发展轴。以商城商贸物流核心轴为定位,对接西部新城建设,结合高架路建设,优化功能定位、空间形态、景观风貌,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会展、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态,构建路北国际现代市场集聚区和服务区、路南传统市场提升发展带、路沿线国际国内市场商贸服务中心区,打造商贸名城门户区,助推中心城区增量扩容、有机更新。

长春路发展轴。祊河以东以北城新区发展核心中轴线定位,对接北城新区二期开发建设,展望北城新区三期规划,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要求,加快公益性设施、绿地系统、水系、绿道慢行系统的建设,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商务办公、体育与科研,打造人文居住区、体育中心、商务办公区和创意中心区,推动北城新区宜居宜业滨水花园新区建设。祊河以西以西部新城重要轴线定位,对接屠苏岛、义堂中心镇区等重点片区开发建设,重点发展宜居社区、行政办公、物流服务,打造义堂北部城镇化发展突破点。

3、一河

河发展轴。以建设生态滨水休闲宜居带为目标,坚持“现代、人文、生态”的发展原则,按照以河为轴、两岸开发的理念,利用串联沂蒙路、蒙山大道、双岭路、西外环、长春路发展轴线区位优势,依托优质水资源和湿地资源,做好沿线规划设计,加强生态廊道保护力度,做足水文化文章,实施人气聚集工程,加快构建集生态保护、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商贸居住、文体教育为一体的“黄金水岸”,打造贯穿东西的城市花园走廊,助推北城新区、西部新城发展。

三、推进小城镇特色发展

依据城镇发展功能,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综合考虑区位条件、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引导各镇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在产业发展、建设用地指标、特色化服务设施配置等方面予以政策与资金倾斜,推进城市紧密带动区小城镇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升社区集中统筹区小城镇发展水平。到2020年,驻地人口10万人以上的城镇达到1个,5-10万人的达到3个。

(一)城市带动型

半程镇。城市紧密带动区小城镇,定位临沂北部卫星小城市、食品深加工基地、市郊山水休闲服务区。深入实施《半程镇总体规划(2014年-2030年)》,以“一心、三轴、八组团”的空间结构为引领展开城镇建设,争创全省率先发展的示范镇、全国百强镇,带动北部小城镇发展。依托金锣科技园努力打造食品、农产品加工、印刷包装、金属建材、塑料制品、环保设备制造等六大产业基地,形成产业聚集创新发展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

枣园镇。城市紧密带动区小城镇,定位现代物流城、宜居宜工新型工业小城市。按照《枣园镇总体规划(2013年-2030年)》的要求,利用南接北城新区、北邻金锣科技园的区位优势,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辐射,对接城市联动发展,重点发展“有色型材、现代建材、食品链条、现代物流、高新包装、农牧科技”六大产业,增强城市发展产业支撑力。加大镇驻地绿化、道路网络、邮电通讯、居民小区、教育设施、给排水等设施的投资力度,提升宜居水平,增强镇驻地对镇域经济的承载能力。以居住商业为主,加快驻地社区建设,充分发挥辐射吸引作用,引导周边村庄人口向镇驻地集中,凝聚人气,集聚财气,提升镇驻地综合承载力。

汪沟镇。城市紧密带动区小城镇,定位临沂城郊工贸物流强镇、文化旅游、生态名镇。以《汪沟镇总体规划(2011-2030)》为指引,加快镇区的居住社区改造、产业园区建设、道路交通设施、绿地广场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配套公共设施,改善城镇生产与生活环境,构建“一心、两轴、三片区”城镇空间结构,全力打造仓储物流基地、加工制造、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四大基地,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强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及聚集效应。

(二)旅游驱动型

李官镇。社区集中统筹区一般镇,定位为以发展旅游观光业为主体的环境友好生态宜居型城郊镇。以《李官镇城镇总体规划(2013-2030)》为总领,构建“两心、五轴、五片区”的城镇空间结构,重点发展旅游业,围绕镇山风景旅游区,完善滨河生态休闲带、文泗路生态休闲旅游走廊、张南生态休闲旅游走廊、沂蒙路生态休闲旅游走廊,开发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区、特色农业观光区,打造生态休闲游、近郊自驾游目的地。

白沙埠镇。社区集中统筹区一般镇,定位为孝文化中心景区,城北居住区,以疗养服务及旅游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城郊生态型特色小城镇。继续实施《白沙埠镇总体规划(2012—2020年)》,按照东进西控、南进北控城镇用地发展方向,完善“一心、两轴、三片区”城镇发展空间结构。以旅游服务业为主导,以孝文化节为抓手,主打孝文化品牌,打造历史人文旅游和生态人文旅游两条线路,做大、做特孝河、茶山等旅游开发项目,形成山、水、人一体化发展格局,带动城镇建设,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建设临沂市域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城镇。

(三)基础服务型

方城镇。社区集中统筹区一般镇,定位为临沂城郊工贸物流基地、生态农业基地、休闲观光基地、孝悌文化及颜氏书法文化名镇。按照《方城镇总体规划(2012-2020)》,继续完善“七轴、六片、两组、三心”城镇空间结构,改善各类基础设施、城镇人居环境,提高基础的民生服务,吸引人口聚集;加强与最近的县城、小城市(新市镇)或重点镇的道路交通联系,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最基本的服务,鼓励农民逐渐向城镇与农村新型社区集中。

四、推进新型社区建设

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社会参与的建设原则,强化产业支撑,用好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引导建设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管理高效的农村新型社区。根据城镇体系中城乡发展分区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确定各分区内的人口聚居方式,因地制宜统筹不同分区内的农村新型社区适宜建设规模。根据农村的空间位置、产业特点等,采取差异化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方式,配套建设小型的产业园区,推动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安全质量管理,完善社区服务中心等设施,实施气上楼、水治污、暖入户、饮水达标和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五项”配套,提升宜居宜业水平。到2020年,建成75个新型农村社区。

五、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协调推进、适度超前”的原则,调整优化基础设施网络结构,加快区域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城市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完善综合交通系统

配合铁路系统建设,优化区域铁路网。以确保铁路建设项目保质保量完成为重点,协助做好火车站搬迁及临沂-曲阜高铁建设工作。切实做好拆迁及青苗补偿等土地征收协调工作,在途径国省道、县乡道等处预留标准城铁跨越口。

完善干线公路网,提升干线公路服务能力。切实加强干线公路养护维修,升级拓宽交通要道,疏解重要物流及交通枢纽节点处交通压力。配合推进新建大西外环206国道半程至神山段、205国道北外环至临沂市界和229省道北外环至沂水县城段、229省道沂邳线沂南至鲁苏界和327国道连荷线戈九路至费县岩坡段、205国道山深线蒙阴沂南界至半程段和229省道沂邳线青驼至探沂段等道路建设兰山段的建设任务,配合做好祊河桥、跨铁路桥、跨临枣高速桥等桥梁建设。

完善中心城区道路网,提高市民出行环境。重点加强城区主次干道修护,清除道路障碍,打通“断头路”。新建临西九路、兰山路等5条道路部分路段,改造提升水田路、果园路等13条道路,打通王庄路、宏大路等5条“断头路”,着力缓解城区交通压力,改善市民出行环境。

优化升级农村公路网,提升农村公路运营能力。完善农村公路网络结构,改造提升早期修建农村公路,拓宽改造部分县乡公路,提高道路运营能力,落实“立体公交大战略”。加快推进快速通道兰山段沂蒙路北延10公里建设,打造“半小时交通圈”。重点实施祊河北岸、代麻路北延、温凉河路北延等道路工程,打通交通瓶颈,改善区域交通网络;提升改造义刘路、董泗路、白新线等县乡公路,提升县乡公路运营能力。到2020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00公里。

完善建设公共交通,提高公共出行率。按照先急后缓、由近及远、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思路,推进城市公交向镇村辐射延伸,建立布局合理、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系统,最大限度推进城乡交通公共服务均衡化。构建三级城乡客运网,实施镇村公交工程。十三五期间,新建方城、汪沟、白沙埠、义堂、半程、李官等6处公交换乘中心。到2017年,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基本实现三级客运网络无缝对接,明显改善群众出行条件。

(二)构建能源保障体系

提升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继续完善城市配气管网,推进乡镇和农村燃气管线建设,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气管道铺设。加大天然气利用力度,有序推进“煤改气”、“油改气”工作,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2020年末,燃气普及率达到97%以上。

提高集中供热水平。不同区域实施差异化供热,多元供热方式互补,以城市集中供热发展“热电联产”为主,配合发展“节能、高效”的大型集中供热锅炉房和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为城市调峰和事故备用辅助热源。鼓励发展地热能、太阳能、沼气、地源热泵技术等新能源供热,提高全区供热总体水平。

(三)加大水利设施建设

保障居民饮水安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加快公共供水管网向周边乡镇延伸,按照城市供水“同网、同质、同服务”的原则,建设现代水网,实现城乡供水统筹发展。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确保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保持100%。2020年,全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水质合格率达到100%。

增强防洪减灾能力。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完善城市防洪设施,健全预报预警、智慧调度、应急抢险等措施,全面提高城市防洪减灾能力。重点实施茶山拦河闸除险加固及塘坝除险加固工程。根据上级投资计划下达情况,相应规划实施涝洼地治理工程、方城河安庆庄拦河闸除险加固工程、北涑河治理工程、祊河左岸防洪堤工程等建设项目。

优化水生态环境。坚持防治水土流失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相结合,实施岸滩美化,搞好水域沿岸造林绿化、湿地保护修复工程。采用以坡改梯、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措施,保障农业灌溉、生产及生活用水安全,整治农村水环境,优化水生态环境。完成南涑河河道治理和滨河路建设等综合治理工程。

强化节水管理。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增强节水意识,强化节水措施,推动全社会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加强农业节水、强化工业节水、推进生活节水、推进城市中水回用。以鲁商中心雨水收集项目为示范,逐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兰山区“十三五”期间水利建设重点工程

沂河茶山拦河闸除险加固工程、柳青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等

(四)加快信息设施建设

优化网络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化水平。综合利用有线、无线技术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优化整合网络资源,加快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支撑兰山区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民生。到2020年末,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高速畅通、技术先进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80%,移动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94%,3G/LTE用户普及率达到88%,实现自然村基本通宽带。城市、乡镇和农村家庭带宽接入能力基本达到50Mbps、30Mbps和12Mbps。

搭建公共共享平台,推动智慧兰山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多样组合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信息资源的社会开放度,加快服务性的城市信息资源整合,加快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数字(智慧)城市建设及应用,充分利用天地图战略性信息平台、地理国情监测成果,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等相关工作提供服务。搭建临沂商城移动APP平台,打造具备便利化、个性化、实时化、社交化、精准化电子商务服务功能的“智慧商城”;推进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实施规模化工程,引导物流企业进园区,鼓励和引导金兰、天源等规模物流企业与知名信息技术企业合作,建设现代化管理平台,着力建设“灵动信息”、“卡行天下”两个信息管理平台,实行物流智能化管理,实现物流全程跟踪;加强城区智慧应用平台相互联动,整合区域服务资源,整合居民衣食住行信息资源,扶持“智慧社区”运营管理与服务模式,提供智慧民生服务,构建智慧型产业体系;优化提升信息、交通和电网等专业基础设施配套系统建设,构建以政府、企业、市民三大主体的交互、共享平台,推动建设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智慧兰山”。

加强网络管理,提高网络安全保障力。采用多种方式提升应用基础设施的可靠性,提高网络应急保障能力。强化宽带网络安全管理,推动建立高效的安全事件应对协调机制,提高主动安全管理能力。加强用户安全宣传教育,保护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构建全方位的社会化治理体系,着力打造安全、健康、诚信的网络环境。

(五)优化市政设施建设

升级道路交通设施。更新改造老城区、加快完善街镇信号灯、交通标志、路面标线、护栏、隔离栅、照明设备、视线诱导标、防眩设施等交通设施,保障城乡居民行车安全。提高道路桥涵、隧道、排水防洪等设施管理养护水平,建立道路设施管理信息化平台。围绕主要换乘站点、会展商务场所、购物休闲娱乐中心、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机关学校、居住小区等布局,加强配套停车场、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力度。

优化地下管网设施加强城区地下供水供热供气管线、高压电线、通讯电缆等各类管线的统一规划,推进地下公共管沟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实行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建立健全城区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实行信息化档案管理,提高科学管理能力。有序加快老城区供排水管网改造步伐,科学合理对城乡结合部、村镇供水供热供气管线设施进行建设。

提高污水处理设施配置水平。以设施建设和运行保障为主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污水处理实施,逐步加大雨污分流力度,重点建设和完善污水配套管网,提高管网覆盖率和污水收集率。加快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加强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污水处理能力。重点推进柳青河第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方城污水处理厂、南涑河污水处理厂、汪沟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扩建李官污水处理厂,同时推进青龙河和陷泥河污水处理厂建设。到2020年末,实现区域污水处理率达到90%。

完善全方位、多覆盖垃圾处理体系。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区处理”的垃圾清运体系,深度升级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干管分离,政府花钱买服务”的运行模式。创新环卫工作方式,提高环卫管理精细化水平,加强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管理力度,提高垃圾分类处理率;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在主城区建立10座三位一体或者二位一体环卫设施。

加快推进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贸市场、放心早餐工程和商业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根据区域特点和文化特色,以街道为主,精心打造一批具有沂蒙特色的夜市一条街、风味一条街、旅游产品一条街等。按照合理布局、方便群众、整洁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坚持科学定点布局,强化分类推进,新建或规范提升一批临时便民市场和食品摊贩、水果销售、维修、自行车等便民服务点,满足市民日常需求。

加强园林绿化建设。坚持生态发展理念,积极推进重点园林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园林管理水平。结合“一河三纵四横”中心城市发展主轴,加大沿线道路景观绿化建设和提升改造;以城区补植提升为重点,结合旧城改造,拓展道路两侧绿化面积,逐步更新提升道路绿化景观效果;老城区坚持“见缝插绿”原则,进一步加大老旧小区、街巷绿化工作力度,充分发挥立体绿化作用,增加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建设,不断提高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2020年全区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到45%。

(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积极承接城市管理职能下放,理顺完善体制机制,做实网络化,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促进中心城、小城镇一体化协调发展。

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实行“大城管”机制,建立城市规划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城市容貌长效管理机制、市场长效管理机制、城市交通秩序长效管理机制、城市园林绿化长效管理机制、环境卫生清扫保洁长效管理机制等城市管理机制,试行城市管理社会参与、舆论引导监督机制。

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坚持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原则,完善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三级管理(区、街、村),三级网络(区、街、社区)”的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区、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工作体制,形成以街道为主体、职能部门为保障、社区为基础的分级管理体制,建立区政府统一领导,城市管理委员会牵头负责,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街道社区主抓严管,市民群众自觉参与的体制。

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从制定管理标准、建立标准化体系两方面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形成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按照执法标准化、管理标准化、公共服务标准化的要求,从服务工作流程、岗位工作要求、服务质量要求、质量评价考核等方面建立管理标准,形成整体的管理体系,实现城市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建设智慧城市管理服务系统。以社区行政区为分界,加快建设精细描述管理对象、精确采集管理服务信息、精准处理管理问题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实现对静态城市部件与动态城市事件快速灵敏定位分类管理。以网格化管理为支撑,运用智慧城市管理理念,大力发展智能规划、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园区建设,通过信息资源的整合与运用,建立网格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属地化的管理服务系统。

建立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指标考评体系。组建以政府为主导、政府机构和第三方中介组织为主体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考评队伍,构建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组织保障、综合执法、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市容环卫、数字化管理等内容为主体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各部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考评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让广大市民监督。根据考评结果,对其管理和服务行为进行调整,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绩效评估提供依据。

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完善居住、就业、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第二节 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坚持依法治区,深化“平安兰山”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

一、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与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加强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制度建设,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加强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等工作。深化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重要内容的基层民主实践。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依法履行职能,科学民主决策,规范行政行为,深化政务公开,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环境。

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公正,完善对权利的司法保障、对权力的司法监督。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救助资源,保障公民平等地获得公正便捷的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加强改进信访和调解工作,健全完善利益表达、协调、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坚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政策、重大决策和重点项目立项实施的前置条件和必经程序。

三、强化公共安全管理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排查整治安全隐患,严厉打非治违,推进生产岗位管理实名制体系建设,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着力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基层综治工作平台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机制,严密防范、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提升社会治安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深入开展反恐怖、反邪教斗争,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

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保护劳动者健康。完善职业病防治工作体制、机制,统一领导、指挥职业卫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加强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责任制。制定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规划和计划,健全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体系和网络。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保障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整合民政、卫生、消防等部门力量,健全应急治理体制,完善社会应急动员和灾难预警、应急响应、损害评估等机制。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管理,及时做好受灾群众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倒损农房恢复重建等工作,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的救灾服务平台,提升防灾救灾减灾综合治理能力。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卫生应急和医学救援工作。密切关注国际国内传染病疫情形势,建立健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做好传染病疫情防控。

第三节 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引领行动,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和新时期兰山精神,巩固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宣传工作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四德工程”宣传教育,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气。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增强主流媒体公信力。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和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引领文明社会风尚。

二、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常态化,以迎接每年一度的全国文明城市和省级文明区测评为契机,不断提高城市文明水平和市民文明素质,继续保持省级文明县区荣誉称号,为全市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发挥主力军作用。强化文明单位动态管理,不断提高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创建水平。开展新一轮乡村文明行动,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开展新市民教育活动,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公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水平。

三、塑造兰山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深入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服务,打造一批知名文化服务品牌。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文化品牌,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加强文化人才培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全面加强文物、史志等各项工作。

四、着力繁荣文化事业

完善提升区级公共文化设施。整合公共图书馆、街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藏书资源,建立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到2020年,力争区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评估标准。完善“图书馆+书院”模式,区图书馆建成符合标准的尼山书院,城乡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立儒学讲堂。以区、街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为原则试点文化馆总分馆制,进一步提升区文化馆功能。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扎实推进社区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和文化活动室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到2020年,所有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达到国家三级以上,社区和行政村建有符合标准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院)和体育健身广场,面积分别不低于200平方米、500平方米。

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积极开展文明健康、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挖掘和利用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知名文化活动品牌。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免费开放。鼓励创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建设,加强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快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建设进程,全面推进文化与观光旅游、文化与城建规划、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加强文化信息化建设。加强广播电视台、发射台、监测台建设,积极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实施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完成电视无线发射模数转换。以建设农村“村村响”和改造现有广播电视设施为重点,完善应急广播覆盖网络,打造基层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灾害预警应急指挥平台。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配齐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等文化单位工作人员,确保综合文化站配备有编制人员1至2人。实施公共文化专业人才培养项目,确保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每年参加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镇街道、村社区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使老百姓成为文化建设的主角。

第六章 绿色生态发展

 

必须坚持生态立区、绿色惠民,牢固树立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守住资源消耗的上限、环境质量的底线、生态保护的红线,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统一,建设美丽兰山,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一、加快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实施主体功能区划分。紧密围绕临沂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图及战略布局,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和内在要求,遵循兰山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施主体功能区划分,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主体功能,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

兰山区主体功能区划分

功 能 区

类 型

范 围

优化开发区


兰山区城市建成区

重点开发区


义堂镇(西部新城)、半程镇、方城镇、李官镇

驻地建成区

限制开发区

基本农田集中区

沂河谷地:李官镇,祊河谷地:汪沟镇

禁止开发区

国家湿地公园

临沂市滨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省级湿地公园

祊河省级湿地公园

历史文化遗产保

护区

银雀山汉墓、王羲之故居、华东革命烈士陵园

引导主体功能区发展。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

优化整合城市建成区,重点规划发展商贸物流业,引入全新发展模式,实现集约高效发展,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坚持水城特色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统筹推进“北城新区”“西部新城”建设,建成城水相依、人城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区。

重点开发义堂镇、半程镇、方城镇、李官镇驻地建成区,引导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等产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实现产业和人口集聚,形成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以产城融合建设魅力镇村,培育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繁荣秀美的新社区。

加大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加强土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重点发展小麦、水稻、玉米、花生等作物,有条件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

严禁在湿地公园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构建生态修复与水土流失治理保护带,发挥生态保护功能。

二、着力实施集约节约用地

发挥“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区”示范带头作用,化解土地要素的制约瓶颈,开展增量和存量双提升,进一步挖掘存量土地的空间。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按照用地指标控制要求,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划分九类用地分区,调整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结构。加强管理,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土地。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为基本导向,大力推进城乡散乱、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利用,科学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况废弃地复垦利用等任务,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

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原则,全面规划,科学合理开发未利用土地。推进耕地退耕还园还林,做好水土流失严重乡镇的小流域治理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完善兴修水利,扩大水浇地面积,改造中低产田,扩大高产稳产田面积。

合理布局工业、商业用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保证重点,实施重点项目用地听证制度,广泛征求意见,分析研究,控制重点工程项目用地。合理布局工业区域,引导地方工业向已具有一定规模的乡镇集中,发展规模经济,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落实规划、执行制度。贯彻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用地规划管理,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和部门专项用地规划,控制用地规模。严格执行土地利用管制,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建立给制约和引导需求的用地机制。积极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培育发展规范的地产市场,用市场调节地价,建立起土地使用者的自我约束机制,利用地价调节土地的供需矛盾,节约土地。

建立机制、制定政策。建立土地开发复垦基金,制定土地整理、开发优惠政策,加强土地资源的开发、复垦、利用、整理与保护。建立完整的地力补偿和利用管理机制,确保土地开发质量,稳定耕地面积,防治水土地流失和土地污染。实行耕地动态平衡管控,坚持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开发和复垦不少于所占面积且符合质量标准的耕地,保证耕地占补平衡有余。

四、切实完成耕地保护目标

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完善配套保护法规,建立补偿制度,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合理有效地保护耕地资源,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满足规划期内人口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主要农产品的基本需求。

加大土地保护力度。严格执行国务院、省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加强对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的管理。实施“农转用”许可审批,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保证开发、复垦所需资金,增强开发、复垦力度。保证对土地开发、小流域治理的经费的筹集和管理,保障开发、防治工程的正常运转,增强保护土地资源的力度。到2020年,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保持26887公顷,保护率维持在77.5%。

第二节 加大资源节约利用

一、坚定不移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型农业。实施沂河、祊河沿岸生态高效特色农业长廊建设规划,依托沂河、祊河沿岸优越的地理环境,深入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种植,挖掘农业生态功能,建成一批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和休闲观光等多功能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动板材加工业资源化利用,构建林业—“三剩物”、次小薪柴—板材产业链,提高采伐、造材、加工等林业“三剩物”和次小薪柴在板材加工业中的使用比例,促进资源化利用。推进畜禽养殖清洁生产,推进适度规模养殖,支持深加工集成养殖模式,发展饲料生产、畜禽养殖、畜禽产品加工及深加工一体化养殖业,促进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建立循环型工业。推动各类产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企业、产业间的循环链接,提高产业关联度和循环化程度,实现废物交换利用、废水循环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对有色金属加工产业进行循环化提升,加强对产业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等各环节的管理,构建钢材、铝材、铜材等有色金属加工重点企业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完善金锣肉食品加工产业链,推动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建立从原料加工到终端消费的全产业链,建成以原料加工、养殖、肉制品加工一体化为特征的复合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完善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推动建立规范的餐厨废弃物定点收集、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鼓励全社会开展对废弃物分类回收利用。

合理规划和优化仓库布局,支持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公共配送体系,优化城市配送网络,鼓励统一配送和共同配送,提高物流运行效率。

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支持零售批发业采购节能环保产品,扩大绿色产品消费,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发挥政府机构在节能、节水、节纸、节粮等方面带头作用。

“十三五”循环经济重点工程

板材加工业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在板材加工重点地区,实施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促进采伐、造材、加工等林业“三剩物”和次小薪柴作为原料用于板材加工业,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

废旧商品回收示范工程:重点打造商贸物流业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示范工程,结合区域商贸物流业特点,建设废旧商品回收分拣集聚区,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参与回收体系建设,促进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和交易,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绿色物流示范工程:选择一批物流企业开展绿色物流示范试点,推动物流业实行清洁生产,在供应、管理、运输、储存、流通加工、装卸、等环节推行绿色服务模式,引导消费者建立绿色消费方式。

二、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

强化工业节能减排。重点开展有色金属行业节能降耗,淘汰落后加工产能,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强化节能管理。加强板材加工业节能降耗,大力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严格控制木材粗加工项目,加快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推动木材加工设备节能改造。推进食品行业节能降耗,优化生产工艺,加快推广节能、节水、节粮工艺技术和装备,实现生产过程中水和热的循环梯级利用。

实施绿色建筑行动。以围护结构、供热计量、管网热平衡为重点,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进大型公共建筑和办公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节能改造。在设计、施工、验收等各环节,严格执行节能标准,积极推进新建建筑节能。重点推动党政机关、学校、医院以及影剧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推行节能型生活方式。严格实施机动车燃油标准,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鼓励开发和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照明产品等。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倡导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室内空调温度提高1-2度。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风能、太阳能以及农作物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

推动政府机构节能降耗。建立政府机构能耗统计体系,明确能耗、水耗定额,重点抓好政府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办公设备节能。大力推动政府机构节能采购,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节约使用各种办公用品。

三、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产品,推进企业节水改造,加强城市节水。积极开发利用再生水、空中云水等非常规水源,严控无序调水和人造水景工程,减少水资源浪费。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利用系数,发展农业节水。加强用水需求管理,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促进人口、经济等与水资源相均衡,建设节水型社会。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按照《兰山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全区能源消费总量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继续落实能耗预警调控机制,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能耗监测,根据企业能源消耗和全社会用能控制指标等数据,对全区节能降耗总体形势进行动态分析,及时把握变化趋势。实行严格的预警调控,重点针对出现能耗异动和完成目标有困难的镇街、企业,确保把用能控制在合理范围。

四、积极稳妥建立节能机制

建立能源资源消耗统计、节水、节能等节约能源资源的管理制度。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确定镇、街道和工业园区在节能降耗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保证顺利完成节能量年度目标和进度目标。执行节能目标考核制度,对镇、街道、工业园区和重点用能单位进行阶段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主要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对全区新建、改建、扩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节能管理,确保全区没有新上不符合国家节能标准和高耗能行业限制类、淘汰类的项目。实行能源消耗分类、分户计量制,建立能源消耗台账,按季度对公共机构能源消耗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将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落到实处。

第三节 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一、着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

全力开展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燃煤锅炉整治,对临沂工业园区、金锣科技园区和西部板材基地10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实施技改转为集中供热或使用清洁能源,对10吨以上的大锅炉进行脱硫脱硝改造,实现达标排放。展开新增锅炉环保追踪监察,重点对金锣集团新建锅炉和中环新能源扩建工程等重点工程,推行最新环保技术、产品,减少环境新增污染。加大城市扬尘污染整治,对建筑工地、征收工地和混凝土搅拌站,保证城区道路洒水次数,减少扬尘污染,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大力实施机动车尾气污染整治,对油品差、尾气排放量多、污染严重的黄标车予以淘汰,对西部商贸区物流城的大型车辆进行时段管制,有效减少尾气排放量。全面实施社会大气污染整治,对餐饮网点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对加油站和油罐车安装油气回收装置。到2020年,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20天以上。

“十三五”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工程

燃煤锅炉整治工程:将临沂工业园区、金锣科技工业园区和西部板材基地10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改为集中供热或使用清洁能源。

申请环保资金:争取申请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资金,用于购买大气监察监测设备、秸秆禁烧、燃煤锅炉拆除补贴等。

二、全面推动水污染防治

综合整治城乡水域环境。实施源头治理工程、污水处理及管网覆盖工程、水域治理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和岸滩美化工程“五大工程”,对全区水库、河道、沟渠、汪塘等各类水域及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水域环境“三无一达标”,即:无淤积、无垃圾、无漂浮物、水质全部达标,呈现“水清鱼游、岸绿景美”的面貌。

集中治理畜禽养殖场污水。加大力度推广环保养殖,规范畜禽养殖场管理,对禁养区和限养区内环保不达标的畜禽养殖场进行集中整治。

到2020年,彻底消灭全区范围内的劣Ⅴ类水体,重点河流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90%。

三、统筹布局城乡绿化格局

增加林地面积。以沂河、祊河、涑河、柳青河等水系和艾山、茶山、大柏山等山脉为重点,完善沿路、沿河、沿水库、城郊和山岭五大森林系统,大力开展水系绿化、荒山造林和城镇绿化活动,建设高效生态环城林片区,增加有林地面积。

构建绿化新格局。继续完善各级公路的绿化,提高已建成的通道林带水平。实施城区道路、公园、单位庭院和居住区绿化工程,打造城区滨水绿色森林长廊。推动村镇绿化建设,形成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和谐的村镇绿化建设新局面。加大现有宜林荒山绿化和茶山生态园区建设力度,构建“点、带、片”相结合的森林结构。

实施生态保护。划定森林、湿地、物种三条生态保护红线,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征滥占、偷拉盗运及非法经营加工木材等各种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

加大绿化参与。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建立以政府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市场运行机制,积极鼓励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参与造林绿化或建立商品林基地和生态林基地等。

“十三五”期间,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304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升至14平方米。

四、加强落实政府责任

加强环境监管。加大对污水处理厂和燃煤电厂等重点减排企业,化工、铝型材等高污染行业企业的现场检查,实行污染集中治理,督促并指导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控制和减少污染物和废弃物的产生,有效治理重点行业环境污染。加强涉重金属企业环境监管,督促企业建立特征污染物产生、排放台帐和日常监测制度,定期报告监测结果,防范涉铅企业、铝型材行业等企业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发生。

加大执法力度。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完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对全区范围内的电瓶拆解、小废塑、小淀粉、小电镀等土小企业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对发现的重污染土小企业按照“清除原料、拆除设备、断水断电、吊销执照”的标准,集中力量予以彻底拆除。

推行环评决策。全面推行规划环评和重大决策环评,将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到发展规划与决策阶段。提高建设项目环评质量,建立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基础的新建设项目审批机制和工业类项目环境保护准入标准,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做好重点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的环境监管。

落实危险废物管理。加强危险废物的管理力度,建立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档案,实施废险废物管理监管,对全区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贮存、转移情况检查,规范危险废物的处置行为。

第四节 创新生态文明制度

一、构建水生态管理体系

建立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使用权用途管制制度,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水生态补偿制度,保障公益性用水的基本需求,维护河湖资源功能与生态功能。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抓紧落实“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加快三级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建设,严格水功能区监测、监督和管理,严格考核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情况。落实严格的地下水节约保护制度,严禁开采地下水发展高耗水工业项目。全力推进重点水生态治理,强化政府职能,积极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投入水土保持,努力提高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实施率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率,努力减少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推进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和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高水土保持科学化、信息化水平。

二、推进国土综合整治

实施国土规划,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综合性战略部署,安排好对国土重大建设活动的综合空间布局,把国土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的整治保护密切结合起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国土综合整治,对重点区域加强保护和整治,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大力推进荒漠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综合治理,围绕全国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巩固国土生态屏障。

三、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产权明晰、补偿主体明确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构建生态补偿制度框架,针对兰山区生态环境现状,构建包含森林、草原、水资源和水土保持、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综合性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生态补偿进程。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第七章 开放包容发展

 

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资引技引智紧密融合,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实现开放结构、开放布局“两个”优化,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一节 优化开放格局

发挥中心城区区位优势,立足商贸物流特色,积极跟进市委、市政府“东接、西通、南融、北进”步伐,推动形成内外联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加强区域合作

在国际上,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韩自贸区协定,加强与中亚、西亚和欧盟经贸合作,深耕日韩、东盟市场,促进国际合作、贸易开拓。在国内,主动对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积极承接优势高端产业项目转移,引进高层次人才汇聚兰山。在省内,加强与蓝黄两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对接,深入推进信息交流、产业对接和技术合作,突出商贸物流等优势产业的影响力,着力打造商贸物流高地,在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中借势借力发展。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支柱产业为重点,着力吸引一批与产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外来投资企业,切实抓好产业招商。推进与国际现代服务业发展潮流接轨,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吸引外来投资企业设立服务外包企业,努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引导创新成长型企业加强与优质股权基金公司的沟通与合作,推进企业境内外上市,充分运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新突破。

三、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促进对外贸易由以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转变。继续优化市场结构,全方位开拓外贸市场,不断推动市场多元化。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高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能力,积极推进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以“商城”为依托,大力培植引进外贸经营主体,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进出口超亿元的外贸龙头企业。

四、优化对外开放环境

进一步改善政府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降低企业商务成本。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缓解出口企业流资紧张的矛盾。建立风险防范和管理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长效机制。

第二节 增创外贸优势

优化市场布局和贸易结构,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布局潜力市场,构建多元化国际市场体系,增强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力,加快外贸优化升级。

一、大力推进商城国际化

加快推进临沂商城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争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在区域内推而广之。改造提升商城工程物资市场,探索开展国际工程物资采购出口模式试点,扩大出口规模。加快建设铁路物流园区,充分利用临沂港,广辟国际货运直通班列,加快形成便于大进大出的国际通道。支持建设中国(临沂)国际商贸城项目,力争建成国内领先的国际贸易发展样板区。充分借助综合保税区在保税加工、国际贸易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能力。坚持内育外引相结合,培植一批有实力、有市场的国际贸易经营主体。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支持引导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开拓国际市场。优化行政服务,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以高效优质的贸易环境助推商城国际化。

二、加快“走出去”步伐

认真研究政策,健全“走出去”服务保障体系,提高企业开展对外合作的安全性和成功率。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并购境外研发中心、营销网络和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境外营销机构,打造一批海外“精品工程”。引导商城市场商贸物流企业在欧洲、亚洲等沿线国家投资建设商贸物流合作园区和进出口商品展销中心等境外商贸物流基地,打造集商品展示、物流分拨、研发加工于一体的境外园区。

三、提升出口竞争力

实施优进优出战略,改善外贸出口结构。加强自主出口品牌建设,抓好农产品、地产品出口政策扶持,强化产权意识,提升出口商品质量档次,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第三节 提升引资引技引智质量

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主攻方向,以各类园区为主阵地,以大项目好项目为主抓手,做好引资金引技术引入才工作,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优化利用外资方式,鼓励采取增资扩股、境外上市、共享优势资源等方式,拓宽外资利用渠道。建立动态管理招商项目库,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大好项目。突出抓好城市服务业、商贸物流业、高效农业招商引资,工业方面围绕主导产业,重点引进建链、补链、强链项目。严格项目评估审核,杜绝引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存有安全隐患的项目。优化招商引资政务环境,深化作风效能建设,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

二、加大技术引进力度

加快行业关键技术引进,促进重大技术共同研发,鼓励支持企业引进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具有行业优势的重大技术。围绕临沂工业园和金锣科技园、国家林产工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完善园区科技服务功能,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联建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高新技术引进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培育企业家创新意识,多渠道加强企业与专家的对接,实现技术供需的快速融合,推进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长远发展。

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实施“十百千”引智工程。着力引进“万人计划”、“泰山学者”或相当层次的领军人才,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的创新创业人才以及博士、硕士毕业生等高学历人才,夯实智力支撑。

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加强人才数据库、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的建设,实现人才信息共享,促进人才交流合作。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估机制,分行业、分类别制定人才考核评价办法。创建网上人才交流平台,培育人才中介机构,制定人才信息定期发布制度,构建人才需求—中介市场—人才数据库“三位一体”的人才服务机制。

第八章 共建共享发展

 

必须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民生优先发展,完善制度安排,强化政策兜底,保障基本民生,使兰山百万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第一节 提前完成脱贫任务

实施精准扶贫,提高扶贫实效,2018年全区贫困村全部“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新扶贫思路,借助“结亲连心”活动、第一书记、双强帮带等工作,坚持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提高扶贫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拓宽扶贫路径,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着力从提供脱贫项目、提升致富能力、解决发展资金、改善民生条件、健全医疗救助、完善保障政策等方面进行扶持,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完善扶贫机制,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项目资金监管、督导考核,动员各方力量,统筹各类资源参与扶贫,形成扶贫开发大格局。

第二节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化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科学编制学校建设专项计划,着力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快继续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改革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双师型”素质提升工程,建立城乡师资“双向流动”机制。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装备和教育技术现代化水平。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十三五”教育事业重点项目

兰山区职业中专新校区建设项目、兰山区中小学建设工程。

第三节 提升群众健康水平

一、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

推进“健康兰山”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转变医疗服务模式,推进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先进管理方式,建立完善“分级诊疗”模式,推行“先看病、后付费”模式,提升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加大医学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不断增强疾病临床诊治能力。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完善重大疾病防治保障机制,创建国家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示范区。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发展。

“十三五”医疗卫生事业重点项目

兰山区人民医院病房楼建设项目、临沂市兰山区商城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建设项目。

二、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提升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创新监管模式,推行电子监管、实施全过程质量追溯和风险防控措施,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实施品牌引领、建设“食安兰山”,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区建设,促进全区食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针对人民群众日益关注的“舌尖上的安全”,加强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各环节的监管,加大对各类食品药品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推动社会共治。提升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教育引导群众科学膳食、合理用药,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放心。

三、加强计划生育服务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妥扎实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大力提升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积极构建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遏制违法生育,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体系,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继续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拓展服务范围,加大出生缺陷预防力度,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全面做好计划生育服务工作。到2020年末,合法生育率保持在90%以上,出生缺陷发生率降到6‰以下,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7以内。

四、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加强全民健身工程设施维护,加快镇街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定期发布体质监测公报,提升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

第四节 扎实做好就业创业

一、优化创业环境

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创业提供便利的工商登记服务。放宽投资领域,实行“非禁即入”。强化金融扶持,稳步增加创业扶持资金,“十三五”规划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3亿元。大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引导和支持更多大学生创业。

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完善创业孵化服务。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指导服务水平,“十三五”规划开展创业培训2600人次。结合产业特色,完善创业项目库,搭建创业项目推介平台,促进创业项目与创业者有效对接。

二、完善就业综合服务

大力实施“半小时公共就业服务圈”和“数字化就业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基层街镇、社区(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制度化。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手段,及时发布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实施城镇零就业家庭、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等托底安置计划,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落实就业援助政策和各项服务举措,形成长效帮扶工作机制。到2020年,累计新增就业25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0000人,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以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为重点,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及各项保险参保率。强化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施,保障职工工资收入稳定增长。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

第五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强化社会保险制度的政策激励机制,引导符合条件的人员积极参保、长期参保,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继续解决体制转轨的历史遗留问题,将各类未参保企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将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纳入生育保险。落实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参加社会保险的优惠政策,保障困难群体参加社会保险。到2020年,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2%以上,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0%、98%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适龄覆盖率达到99%。

加强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企业养老金计发办法和增长机制,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巩固和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加大对特殊群体参保的扶持力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组织实施好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的衔接。实施医疗保险“一证通”、“一卡通”制度,方便群众就医、报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费征缴制度,探索形成社会保险经办与行政执法相结合的征缴管理体制。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完善基金监督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积极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

提升经办机构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保险服务平台建设,实行“五险合一”、“一票征缴”标准化管理。大力推行社会保障卡,为参保对象提供便捷服务。加快社保信息化建设,完善面向社会的社保政策和个人社保信息查询系统。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畅通农村社保服务“最后一公里”。

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大力推动困难群众数据库建设,摸清困难群众底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缩小城乡差距。到2020年,城乡低保保障标准之比低于1.5:1,医疗救助比例达到80%以上。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到2020年,实现城市社区和镇驻地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全覆盖,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40张,其中养护型和医护型床位达到40%以上。

做好双拥共建工作。组织驻军广泛开展支援老区活动,形成良性互动局面,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国防法规宣传教育,落实征兵政策,建立健全吸引适龄青年踊跃参军的激励机制,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征兵工作。加强转业复员干部、退役士兵、残疾退役军人、随军家属接收安置,落实各项拥军优属政策,维护军人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加强茶山烈士陵园等烈士纪念设施建设,发挥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作用。

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加快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按照省市2020年基本完成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任务的要求,有步骤有计划的实施棚户区改造,着力推进兰山街道、银雀山街道、金雀山街道、柳青街道、枣园、白沙埠等镇街道内3万多户、500多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工作。

加强保障房建设。配合市房产局抓好经济适用房初审工作,做到应保尽保。配合市房产局搞好辖区内公共租赁住房项目,扩大公共租赁住房覆盖面。鼓励单位利用自有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解决职工住房困难。鼓励社会机构建设、持有、运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企业职工、外来务工等人员的基本住房需求。

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加强《兰山区农村住房建设分类推进规划》的实施,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步伐。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保持合理的土地市场供应比例、节奏和时序,强化源头调控。优化商品住房供应套型结构,多渠道、多方式消化库存商品房。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全过程监管,完善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综合验收备案制度,强化新建居住区配套公共建筑管理,促进房地产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电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电梯物业管理、安装维保和应急管理水平。抓好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提高新建农村住房和危房改造质量。

第六节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一、完善初次分配体制机制

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完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加强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最低工资标准等制度的实施,推动劳动者收入稳步增长。积极推进《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支持。

二、健全再次分配调节机制

健全公共财政体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型微型企业税费负担。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三、推动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千方百计保证经济增长速度,为居民就业提供保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减少居民开支。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第七节 统筹发展其他社会事业

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制定实施妇女儿童发展“十三五”规划,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就业创业,提高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能力,保障妇女平等参与国家社会事务决策与管理。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改善儿童成长环境,提升儿童福利水平,消除对女童的歧视,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切实解决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孤残儿童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等问题。严厉打击暴力侵害妇女、拐卖妇女儿童、弃婴等违法犯罪行为。

做实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全面实施残疾人“整体赶平均、共同奔小康”工程,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进一步增加残疾人家庭收入。

加强档案工作。加快档案事业发展,积极推进依法治档,完善档案工作管理机制,进一步丰富档案资源,加强数字档案馆建设。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做好“十三五”时期各项工作,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凝心聚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一、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

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改进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方法,提高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深化改革的能力。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重大政策、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评价办法,健全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和决策目标、责任分工、监督检查的工作落实机制,确保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严格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维护群众利益。持续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持之以恒纠正“四风”,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区委实施办法,加强对“不担当、不作为、不落实”问题的整治,打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态,为“十三五”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统领,完善基层组织体系和党建工作制度,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围绕服务发展、服务群众,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城市社区“两委”换届质量,健全基层党组织书记选拨任用、教育培训、激励保障和管理监督机制。强化“两新”组织党建,探索支柱产业党建,提升商圈、商城、商会“三商”党建,服务城市经济发展。着眼于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严格标准程序,完善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员教育工作,探索建立集中培训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逐步提升基层党员队伍素质和能力,更好带领群众迈向全面小康。

四、提高干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引导广大干部主动适应新常态,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分析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群众的需求期盼,抓牢上级精神与兰山实际的结合点,找准工作的定位和方向,加强对发展的系统思考和谋划。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在实践中拓宽眼界、增加才干、展现作为。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进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调动各级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第二节 加强政策引导

一、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按照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能耗、技术、质量、安全等标准,规范行业准入。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新兴产业、现代物流业和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扶持。建立以投入产出效益和生态效益等为主要考核标准的用地规模审核制度,提高土地投资强度。进一步建立完善环境许可体系,强制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二、加强财税政策引导

进一步理顺区、街镇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推进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支持和调节作用,大力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

三、加强项目支撑

将重大项目建设作为规划实施的工作载体和重要支撑,科学谋划、统筹安排,集中力量推进重大项目工程建设,以此改善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后劲。着力推进交通建设、安居保障、公共安全、信息网络、城乡统筹、城市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卫生、公共服务、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等工程建设,突出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民生事业等重大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前期,做好重大项目储备工作,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推进机制。完善项目推进落实机制,优化审批服务,加强项目管理,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加强土地、资金等要素支撑,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重大建设项目的支持。

四、提升企业直接融资能力

构建优质企业资源库,支持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搭建资本对接平台,通过机构战略合作、资本对接服务平台和定期融资洽谈会,实现与国内外证交所和股权交易中心、券商等金融机构的多层面对接。建立金融培训联盟,提供企业从股改到上市融资、从理论知识到实务操作的全程全方位培训。

第三节 健全规划保障机制

一、扩大公众参与

进一步整合政府部门信息资源,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广泛征求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社团作用,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和透明度。

二、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科学分解五年规划目标任务,认真做好每年计划工作。年度计划要逐年落实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并分析本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各部门要结合本部门职能,逐步分解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将目标具体化和举措化,综合运用经济、行政、财政、价格等手段,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完善规划评估机制

健全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科学评估和跟踪分析,全面推进规划年度监测和中期评估工作。创新评估方式,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绩效考评制度,按照预期性、约束性指标的不同要求,对规划目标、重点任务、建设项目等实行分类评价考核,提高规划实施的约束性。坚持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加强宣传力度,增加规划透明度和民主参与度。经评估或其他原因需要对本规划进行修订时,需报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下载Word】 【下载PDF】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