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兰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沂市兰山区•重庆市城口县“十三五”东西扶贫协作规划》的通知
|
||||||||||||||||||||||||||||||
2016-11-25 点击数: | ||||||||||||||||||||||||||||||
|
||||||||||||||||||||||||||||||
|
||||||||||||||||||||||||||||||
临沂市兰山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临沂市兰山区•重庆市城口县“十三五”东西扶贫协作规划》的通知 临兰政发〔2016〕12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兰山商城管委会,临沂工业园区管委会: 现将《临沂市兰山区·重庆市城口县“十三五”东西扶贫协作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临沂市兰山区人民政府 2016年11月23日 临沂市兰山区·重庆市城口县“十三五”东西扶贫协作规划 《临沂市兰山区·重庆市城口县“十三五”东西扶贫协作规划》,以《城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秦巴山片区(城口)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重庆市城口县乡村旅游总体规划(2016-2025)》、《城口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等规划方案为参考,根据山东省《关于编制扶贫协作重庆专项规划的通知》(鲁发改支援〔2016〕948号)要求,以坚决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统揽工作全局,通过实施县县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一系列帮扶措施,完成新一轮脱贫攻坚目标。同时,根据省市扶贫协作意见,我区半程镇对口扶贫修齐镇东河村。 本规划编制期限为2016-2020年,基期年2015年。 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概况 城口县地处大巴山腹地,重庆市最北端。全县幅员面积3292平方公里,辖2个街道23个乡镇、30个社区176个行政村,人口25.3万。境内最高海拔2686米,最低海拔481米。城口红色历史厚重,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庆市唯一成建制建立了县乡村苏维埃政权的县。城口生态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良,气候资源丰富,常年平均气温13.9℃,夏季平均气温23.0℃左右。境内有各类动植物4900余种,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中国1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和11个优先重点保护区域之一。建有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巴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综合指数69.62、森林覆盖率64.5%,享有“中国生态气候明珠”“大中华区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县”“中国老年人宜居宜游县”等称号。城口生态产品丰富,境内有野生天麻、太白贝母等名贵中药材500余种,被称为大巴山“生态药谷”;城口老腊肉、城口山地鸡、城口蜂蜜、鸡鸣茶叶等生态产品成为知名旅游商品。 修齐镇因取自《大学》“修身齐家”之意而得其名,2014年7月成为新一轮全国重点镇。修齐镇位于重庆市城口县东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6公里,全镇幅员面积165.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38万亩,林地13万亩,城(口)巫(溪)主干线、城口第一河(任河)贯穿全境,杉木河、石溪河、岚溪河南北相汇。镇辖11个行政村、77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9个社区居民小组,5657 户、2.13万人。镇域内锰矿储量达到350万吨,是全县重要的开采加工区。“旦坪商代遗址”被列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名录,“赵孝春牌城口老腊肉”成为市内外知名品牌。全镇现有贫困村5个(花坪村、茶丰村、东河村、兴华村、枇杷村),有建卡贫困人口776户3065人。 修齐镇东河村地处城口县修齐镇东北部,东与枇杷接界,南与家园相邻,西与白果接壤,北与岚山、仁桥相交,幅员面积13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海拔高度在800—2400米之间。全村农户463户,1625人,有中共党员38人。2014年实施建档立卡工作后,有建卡贫困户99户38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4.5%。其中A类8户27人,B类71户284人,C类15户51人。2015年动态调整后有建卡贫困户99户386人,其中2015年已脱贫19户70人。 (二)贫困现状 城口县集“革命老区、边远山区、高寒深石山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于一体,是重庆市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176个行政村,新一轮贫困村占90个,占比51.1%;通过2015年脱贫攻坚,目前仍有79个贫困村,6556户贫困户、24049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10.5%。70%以上贫困人口居住条件恶劣且居住分散,因灾因病因学返贫率常年在9%左右;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24元,远低于国家和重庆市平均水平。贫困群众就医难、上学难、饮水不安全、社会保障水平低等困难较为突出。 一是贫困程度深。全县贫困发生率10.5%,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因灾因病因残返贫现象突出。贫困群众就医难、上学难、饮水不安全、社会保障水平低等问题依然存在。 二是经济发展缓慢。目前,城口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处重庆市倒数位置,贫困地区群众收入来源单一,尚处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缺乏支柱性产业,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 三是基础设施滞后。境内缺乏与外界联系的大通道,目前仍处在无高速、无铁路、无水路的交通瓶颈,境内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矿产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村道路通行水平低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行路难和运输难的问题还未根本改变。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依然存在,达到安全饮水标准的人口还不足80%。 四是生态环境脆弱。境内最高海拔2200米,最低海拔481米,大部分地方海拔在1000米以上,属典型的高寒深山区,生态脆弱,生态型贫困在高山地区普遍存在。到2015年底,全县还有3352户11563人需要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五是人口素质偏低。到2015底,人均受教育年限9年,远低于全国平均受教育水平。全县残疾人口16578人,占总人口的6.8%,所占比例重庆市最高。 二、总体要求 以中央扶贫开发会议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东西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中央和山东、重庆两省市关于扶贫协作一系列工作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合力打好旅游发展攻坚战的要求,推进“扶贫+旅游”行动计划,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精心打造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务实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发展红色旅游,不断丰富旅游供给,积极开展宣传营销,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城口县综合性战略支柱产业,成为城口县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新支点。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帮扶项目资金投入,建立财政帮扶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积极组织结对帮扶,积极动员企业、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实施多层次、多形式帮扶。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规划引领的原则。立足“城口所需、兰山所能”,突出乡村旅游扶贫,聚焦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细化操作方案,制定具体可行措施。 三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原则。结合帮扶实际,发挥兰山区自身优势,对建档建卡贫困人口实行“订单式”、“量身定做式”帮扶,实现帮扶措施和实际需求的精准对接,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四是坚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由最初单向的扶贫解困,发展向经济合作、产业对接、互利共赢转变,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向教育、文化、医疗等多领域合作转变,从单纯的政府行为向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对口协作机制转变,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可喜局面。 三、发展目标 到2017年,城口县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片6个、示范村50个(其中贫困村25个,非贫困村25个)、示范户1500户,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突破100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5亿元,带动3000户以上贫困户脱贫增收。大巴山森林人家达到1500家以上,乡村旅游业增加值达到地区生产总值的6%左右,初步成为城口县综合性战略支柱产业和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新支点。 到2020年,力争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打造15—20个乡村旅游(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区,大巴山森林人家达到3000家左右,建成2—3个特色旅游镇,15—20个特色旅游村,年接待游客达250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7.5亿元,吸纳2万农民就业,形成形式多样、个性突出、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大巴山森林人家成为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城口初步成为重庆特色旅游基地、全国知名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旅游扶贫示范区。 四、主要任务 立足“城口所需、兰山所能”的帮扶思路,结合贫困地区发展实际需求,突出全域旅游扶贫,围绕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大发展,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攻坚。 (一)着力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 1、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参考到2020年前实现全部脱贫的目标,围绕乡村旅游发展,利用政府援助资金,为城口县贫困村实施美丽乡村基础设施示范工程,在城口县构建15—20个乡村旅游(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区,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多样化发展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多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 2、加快旅游产品开发。以城口县乡村旅游集聚带为核心区域,结合蔬菜、林果、畜牧、药材等农产品量大质优的特点,充分发挥兰山区现代农业品牌、市场、技术优势,支持城口县发展山地鸡、蜂蜜等特色农产品,帮助建立产业示范园,扩大生产规模,打造名优品牌,开拓销售市场,带动城口县农民增收致富。组织“临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城口行”活动,鼓励支持金锣集团、龙盛集团等龙头企业与城口县企业对接。 (二)促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及社会事业发展 1、实施教育帮扶工程。每年培训城口县骨干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3-5人;在我区遴选1-2所中小学与城口县中小学建立结对关系,开展远程教学互动。 2、实施健康帮扶工程。由1家区属医院与城口县医院结对,帮助城口县医院提高诊疗服务水平。开通“健康快车”,组织医疗专家组成医疗卫生服务队,开展医疗巡诊和培训活动,每年为城口县培训医护人员3-5名。 3、加强就业信息对接。在城口县选择10-20个贫困家庭,重点帮助解决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定期组织企业、劳务中介机构到城口县开展招聘活动,每年吸纳10-2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来我市就业。 4、推进文化产业协作。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帮助完善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实施一批文化扶贫项目,举办双向文化交流创作、文艺演出,拓展扶贫脱贫途径。 5、发挥社会团体作用。实施青年志愿者赴重庆服务行动计划,每年安排3-5名大学毕业生到城口县开展支援服务活动。搭建鲁渝爱心信息平台,汇集发布扶贫信息,实现政府、爱心企业、爱心组织、爱心人士“手拉手”“点对点”的精准帮扶。 (三)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1、推进旅游宣传推介协作。搭建旅游协作平台,引入大型旅游产品开发企业,推进旅游市场联合开发,实现精品旅游线路对接,举办特色旅游产品推介会,做大做强城口县特色旅游业,吸纳更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脱贫。通过电视、报纸、微信、官方网站等渠道,实现双方旅游资源合作共享。 2、推进农产品市场开拓合作。充分发挥兰山在农村电商、现代物流配送等新兴产业上的优势,依托兰山优质农产品交易中心等资源,着力打造“鲁渝名品”农产品交易平台,搭建线上线下营销网络,为城口县山地鸡等特色农产品进入兰山市场提供便利服务。 3、推进中药材开发利用。发挥兰山医药企业科技研发优势与城口县中药材资源优势,深入开展生物制药领域的广泛合作,建立项目合作和科技创新互动平台,推进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借助中药材合作带动脱贫增收。 (四)加大人才智力支持力度 1、加强党政干部及就业培训。围绕“以产业培育人才,以人才推动产业”目标,将乡村旅游人才培育纳入培训计划,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和乡村旅游业主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识和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开展市场营销的水平。鼓励大学毕业生、专业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加强基层干部和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每年为城口县培训基层干部5-1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5-10名,夯实基层人才基础,增强可持续脱贫能力;每年选派城口县急需农业技术人员2-3名,到城口县进行指导培训,组织两地2-5名企业家开展双向学习考察。 3、互派挂职干部。根据双方工作需要,选派县级领导、科级干部到对方挂职锻炼,促进资金使用、项目实施、信息对接等方面对接。 (五)实施县县精准对接扶贫 在推进临沂市与城口县东西扶贫协作的基础上,兰山区与城口县实施精准对接,实现“携手奔小康”。充分发挥兰山区搞活经济、发展产业的优势,精准对接城口县需求,提高结对帮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兰山区半程镇与城口县修齐镇东河村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采取帮助发展“一村一品”、农业技术培训等帮扶措施,推动东河村加快发展、如期脱贫。 六、项目资金安排 兰山区以“县县结对”与城口县“携手奔小康”方式,每年落实政府援助资金150万元,“十三五”期间,共安排政府援助资金750万元。 资金投向:用于支持城口县修齐镇东河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培育脱贫项目建设,包括建设村级公路10000米,建设徐家河坝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上茅坡子移民联建点、老木营移民联建点公共基础设施,发展中药材(金荞麦、广紫菀)种植1000亩、山羊养殖2000只、中蜂养殖500群,建设“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区”,新建老木营卫生室1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旁文体广场400平方米等。 按照1:1资金配套标准,城口县通过县级财政资金或群众自筹资金投入1000万元以上。 七、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大力培育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效益农业,加大贫困地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地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 (二)社会效益。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以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同时,有利于保护原生态文化,将有效改善农村贫困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 (三)生态效益。始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并重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划各类建设项目,注重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片区生态环境。规划实施中,重点保护生物群落和天然植被,完善坡面水系,减少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发生,预防环境污染,促进生态平衡。保护好民俗民居、古老村落,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让贫困群众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益中直接受益。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兰山区东西扶贫协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的审定、指导并监督实施。兰山区发改局和城口县扶贫办负责组织帮扶对接工作。建立与发展乡村旅游相适应的管理协调机制,对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土地、资金、审批等重大事项,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及时协调解决。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和乡村旅游行业自律组织体系建设,规范乡村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游客合法权益和旅游安全。 (二)健全交流机制。建立东西扶贫协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共同研究解决扶贫协作的问题和困难。定期开展两地高层互访活动,定期听取扶贫协作工作情况,推动扶贫协作各项工作落实。两地定期举办经贸活动,促进更多企业落户贫困地区,开发闲置资源。继续发挥互派干部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大对西部地区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贫困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力度。 (三)完善帮扶措施。实施“携手奔小康”行动,着力推动两地精准对接,探索乡镇、行政村之间对口结对帮扶。把东西部产业合作、优势互补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课题,大胆探索新路。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精准发力。着眼于增加就业,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对接机制,提高劳务输出脱贫的组织化程度。要实施人才支援计划,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向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领域合作拓展,帮助贫困地区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四)加强政策支持。全面落实国家和重庆市从财政、金融、土地、项目等方面支持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发展等项目要向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项目倾斜。对乡村旅游发展相对集中区域,优先安排土地整治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支持惠农资金、社会资金用于乡村旅游设施建设。争取地方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用于乡村旅游(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区基础设施建设。 (五)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及各类经济实体投资乡村旅游业。建立乡村旅游(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区补助机制,采取竞争入围等方式,对符合规划、通过验收的集群片区,按照先建设后补助、先实施后补助、差异化补助方式,对旅游规划、宣传营销、公共基础设施(游客中心、公共信息导向系统、步游道、公共院坝、停车位、旅游厕所、路灯、安防消防设施等)的建设和运行维护等进行补助。 (六)加强项目管理。健全完善扶贫项目库和台账,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监管,坚决查处擅自调项、挤占、挪用、截留、骗取、贪污扶贫项目资金的行为。实行扶贫项目建设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杜绝弄虚作假和豆腐渣工程。每年对扶贫项目资金进行全面审计,确保扶贫项目资金用到刀刃上。 (七)强化目标考核。用严格的制度来要求和监督,两地共同制定考核评价指标。突出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保障资金投入,发挥扶贫效益,考核项目具体到给了多少钱、派了多少人、给了多少支持,以及脱贫的实际成效。把当地政府对东西扶贫协作工作责任纳入考核目标,激发农村基层组织的积极性。 |
||||||||||||||||||||||||||||||
【下载Word】
【下载PDF】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