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的发展 | ||||||||||||||||||||||||
2019-01-31 点击数: | ||||||||||||||||||||||||
|
||||||||||||||||||||||||
|
||||||||||||||||||||||||
地方志起源于战国,经历了以下个发展时期: 1. 秦汉魏晋为初步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具有综合性的志书,如《越绝书》和《华阳国志》。《越绝书》传为会稽人袁康撰,成书年代在战国至东汉年间,是浙江最早的地方志,也是已知最古的方志,通常被看做地方志的鼻祖。《华阳国志》为东晋常璩撰,为最早的四川省通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以“志”为名的地方志。 2. 隋唐时期为进一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地方志的修纂出现了官修志书,图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 两宋时期是方志的成熟定型期 。这段时期,志书编修形成一定规模,志书的内容和体例已趋完备,在形式上图经逐渐被“志”所代替,同时出现了许多名志。 4. 元明时期是方志的普及期。这一时期,方志的种类有所增加,体例更趋完备,尤其是明代为改变方志庞杂现象而提倡简志,对方志发展有重要意义。 5 . 清代是方志的鼎盛 、 提高期。由于清王朝重视修志,加之著名学者参与修志和研究方志理论,因而清代方志总的特点是体例谨严,种类齐全,数量大增,是分志的鼎盛和提高期。 6 .民国时期的方志是沿着旧志传统在内容上有所创新。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志进入大盛期 。这是盛世修志、志载盛世。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修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1966 年有多部志稿问世。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修志工作被迫中断。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修志工作再度在全国展开。2004 年,全国首轮修志任务基本完成,累计出版规划内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 5900 多部,40 多亿字,还有 12000 多部乡镇志、部门志、专业志、厂矿企业志、学校志,1500 多部地名志,等等。 “一届志书完成之日,就是新一届修志开始之时。”2006 年 3 月 2 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第四次会议上提出,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全面启动。2006 年 5 月 18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 467 号国务院令公布《地方志工作条例》,标志着地方史志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的新时期。2015年 8 月 25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规定,到 2020 年,完成第二轮地方志书规划任务,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全部出版。2015 年 10 月 20 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山东省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 年)》中提出,力争 2018 年完成省、市、县三级第二轮修志任务。目前,二轮修志进入关键时期,全国已出版 7000 多部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2 万多部行业志、部门志、军事志、武警志、专题志、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等等。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