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山:开展“家校“粽”动员 非遗共传承”活动 | ||||||||||||||||||||||||
2025-06-03 点击数: | ||||||||||||||||||||||||
|
||||||||||||||||||||||||
|
||||||||||||||||||||||||
五月五,是端阳,艾叶香,粽情长。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临沂九中学子与老师共赴一场舌尖与指尖的端午之约!粽叶包裹的不仅是软糯香甜,更是对千年文化的传承与热爱。让我们一同回顾活动现场的温馨与欢笑! 【文化课堂:端午习俗知多少】 活动伊始,老师们以生动讲解揭开端午节的“前世今生”。从屈原的爱国情怀到龙舟竞渡的激昂,从悬挂艾草的祈福到五彩丝线的祝福,同学们在故事中感悟传统节日的深邃底蕴。 “原来粽子最初是为了纪念屈原,现在却成了我们甜蜜的节日记忆!”一位同学兴奋地说道。知识问答环节,大家争相抢答,传统文化的种子悄然生根。 【粽香传古韵 童心绘端阳】 端午节手抄报以粽叶绿、艾草青为主色,生动展现赛龙舟、包粽子等传统习俗。学生用连环画图解屈原投江传说,辅以诗词摘抄,创意绘制3D龙舟立体画,并设计五色丝线编织步骤图。手抄报将民俗知识与艺术表达融合,让千年文化跃然纸上。 【巧手传情 五彩纳吉】 临沂九中师生共编端午五色绳,以青、白、红、黑、黄丝线传承千年民俗,在非遗导师指导下学习平结、锁子甲等编织技法,将木珠、铃铛融入创意设计。活动后,学生们互赠彩绳祈愿安康,并将作品赠予社区老人传递温情,让五行文化在指尖新生。 【巧手包粽:劳动中品悟匠心】 食堂里,青翠的箬叶与莹白的糯米在晨光中铺展成非遗画卷,临沂九中师生与家长志愿者正以指尖技艺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折叶、填米、加料、捆绳……动作间流淌着端午的韵律:七年级新生王雨桐屏息凝神,将三片粽叶叠成螺旋状,却因力度不均让米粒从叶缝溜出;对面的数学老师张慧敏立刻化身"非遗特派员",指尖轻旋示范"黄金三角法":"叶尖叠30度角,糯米压实才能锁住几何之美"。 灶台旁,家长志愿者李阿姨正带领小组复刻沂蒙山古法蜜枣粽。"箬叶要煮透才柔韧,就像育人需文火慢煨",她手把手教学生用稻草扎出"吉祥如意结",暗合《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匠造哲学。空气中浮动着艾草香,生物教师陈立穿梭其间,解密箬叶多酚的抗菌特性:"这抹青绿不仅承载文化,更是古人智慧的科学密码"。 劳动场域渐入佳境:美术社团将粽绳编织升级为"五色丝线拓扑学实验",用青、白、红、黑、黄对应五行相生;"创意工坊"里,00后学子以3D建模设计出龙舟粽礼盒,盒盖开启瞬间竟弹出屈原诗词全息投影。当蒸汽氤氲中飘来第一缕粽香,食堂化作沉浸式食育课堂——学生们将劳动成果赠予社区孤寡老人,每只粽子都附着手写《楚辞》书签,让传统文化在温情传递中生生不息。 这场裹粽实践,不仅是指尖与粽叶的博弈,更成为多学科融合的育人载体:历史组溯源《风土记》中的"角黍"原型,劳动课剖析古法技艺中的工程思维。"当粽绳系紧的不仅是糯米,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临沂九中正以劳动为舟,载着Z世代驶向文明长河的深处。 【情暖校园:分享中传递祝福】 蒸煮后的粽子热气腾腾,同学们迫不及待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红豆的绵密、蜜枣的香甜、咸肉的鲜香……滋味在舌尖绽放,幸福在心头流淌。 更有暖心一幕:同学们将亲手包的粽子送给门卫叔叔、保洁阿姨和值班老师,“您辛苦了,端午安康!”简单的祝福,传递着感恩与温暖。 【学子心声:传统文化的新生】 “以前端午节只是吃粽子,今天我才真正读懂了这个节日的意义。” “和同学一起包粽子太有趣了!回家我还要教爸爸妈妈!” 一场活动,让课本中的诗词化作手中的温度,让古老习俗焕发青春的活力。 【结语:传承不息,未来可期】 粽香渐远,情怀长存。临沂九中始终践行“以文化人,以劳育美”的教育理念,让传统节日成为浸润心灵的课堂。愿每一位学子都能在活动中收获文化自信,让中华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 端午至,愿安康 愿美好接“粽”而来 我们明年再相约!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