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服务三年提升行动开展情况说明 | ||||||||||||||||||||||||
2021-07-21 点击数: | ||||||||||||||||||||||||
|
||||||||||||||||||||||||
|
||||||||||||||||||||||||
兰山区基层医疗机构全力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的开展,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能力,努力促进各基层医疗机构通过社区医院验收及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管理 各基层医疗机构均成立了以院长牵头的能力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指挥本单位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作。自2019年以来,对10家基层医疗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实行交流,公开选拔基层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4名,副职24名;从区人民医院选拔2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中层业务骨干,到相对薄弱的基层卫生院任业务院长;全区基层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均为医学专业出身,具备15年以上临床经验,平均年龄45周岁。 二、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原则,加大区级、镇级及各医疗机构三级投入,2019年至2020年,对基层医疗机构投入5.31亿元,占财政卫生总投入的67.5%;通过异地新建、原址扩建、整合存量等方式,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改造工程,先后划拨工商所、兽医站、学校、社区服务楼等6处办公场所供基层医疗机构使用;投入1.46亿元新建、扩建8家基层医院综合楼、病房楼;投入406万元提升全区基层医疗机构业务用房环境;投入400万元新建10处城区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并承担每年200万元的运营费用;投入1107万元整治提升589家村卫生室,实现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率100%。 三、医疗设施设备 强化医疗设备配套,切实提升医疗服务综合能力。不断强化医疗设备配套,累计投入9000万元,为基层卫生院引进核磁共振、飞利浦16排CT、飞利浦Q7四维彩超、奥林巴斯胃镜等高端先进医疗设备,实现镇级卫生院CT配备全覆盖,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综合能力。目前,有6家镇街医院建设了核酸检测实验室;有3家卫生院建立了千级层流手术室,能够独立开展关节置换、肿瘤介入等大型手术;有5家卫生院可以开展4级手术。各基层医疗机构均达到国家基本标准,6家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现正全面开展创建创评工作。 四、科室设置 各基层医疗机构必设科室全部设置,预防接种门诊达到数字化标准。设置院感办等职能部门,配备专人承担医疗质量管理和感染管理等工作。设有老年医学科、康复科等特色科室。加强专科建设,促进医院整体发展。依托枣园中心卫生院成立区内分泌专科医院,参与中国红十字会、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项目课题科研工作;依托朱保卫生院成立区康复医院,新建1000平方米康复大厅,投资530多万元引进了美国智能电刺激运动机器人等先进康复设备,积极打造市内康复教学医院、康复实习基地,将专业、特色、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范围由周边镇街逐步辐射到全市。与市级医联体牵头医院开展科室共建,打造了金雀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康复科、义堂中心卫生院消化内科、方城中心卫生院神经内科、半程镇卫生院检验科等一批重点特色科室,深受区内外群众的信赖和好评。 五、诊治病种 各基层医疗机构能够识别和初步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病种66种以上,部分基层医疗机构达到75种以上,达到社区医院和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的要求。 六、人员配备 目前我区基层医疗机构现有高级职称163人,中级职称359人,本科学历占比41.59%,专科学历占比40.59%,省齐鲁基层名医2人,“羲之优秀医师”45人。基层医疗机构按需求自主招聘编外人员2206人,其中医疗护理专业技术人员占比60.6%,中高级职称及业务骨干享受与在编人员同等待遇,人员资质和数量结构必须达到国家基本要求,多家单位达到国家推荐要求。 七、主要差距 1、县域医共体建设尚有不足,只有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远程会诊、检查检验加入了区域中心,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尚未加入。 2、急需引进高层次人才;特色科室建设需要重点突破;信息化建设需要提升上档。 3、部分单位优质服务基层行创建的部分材料准备不充分,未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未进行系统的培训,医院职工对评审理念没有领会透彻,对部分条款理解不到位,自评结果评估过高,出现部分条款支撑材料与条款完全不符现象。 4、部分科室没有建立健全科室岗位职责与相关制度,操作流程未及时修订、完善和落实,造成工作无参照依据,流程过于复杂现象;职能科室检查督导不到位,部分工作未及时进行督导、考核,无反馈、质量分析,不能体现持续改进。 八、下步工作打算和建议 1、充分发挥县域医院医共体牵头作用。深入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强化县域医共体十统一,提高医学影像、远程心电、远程会诊、检查检验、病理诊断、药品供应保障、消毒供应、后勤服务等中心运行效能;成立县域医共体质控中心,加强影像、检验、病理等方面质控中心建设,进一步推动全区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和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强化学科建设、区域协作、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 2、全面推进医保政策保障基层医疗工作。根据开展医疗服务现状,与上级单位和医保部门进行汇报沟通,制定和落实强基层相关倾斜支持政策,提高医务性收入占比,逐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人员收入。 3、进一步扩大基层医疗机构建设规模,提升服务能力,积极争取上级领导支持立项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通过配套设施建设置换原院区或新扩改建等方式,增加业务用房,增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4、进一步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和诊疗规范管理工作。各基层医疗机构应进一步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全体职工对评审条款的培训学习。制定院科两级培训计划,实施院科两级培训,以加强全体职工对优质服务基层行条款的深度理解。相关职能科室要对培训情况进行考核,进行督导检查,以保证效果。 5、进一步规范医院接诊全流程管理。各基层医疗机构职能部门从基础开始,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各种制度与岗位职责,优化工作流程,建立与本科室实际工作相符的工作流程与制度,进一步强化医疗核心制度。 6、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定向培养、下派帮扶等方式,实现服务功能必备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人员资质和数量结构达到基本要求。解决急需岗位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充分利用继续教育、进修、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方式,提高医疗和服务能力,从根本上扭转业务人才短缺的不利局面。 7、推进公立医疗机构改革,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注重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贡献突出的医务人员倾斜,实行院科“二次分配”,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8、通过创建工程,推进优化提升工作。区内创建3家以上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推荐标准基层卫生院,创建5家以上社区医院,每家基层卫生院至少创建1-2家特色专科,争创市级重点专科。 接下来,我们将把把基层卫生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目标,瞄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在高质量发展中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