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沂龙湾小学教学信息 | ||||||||||||||||||||||||
2023-07-07 点击数: | ||||||||||||||||||||||||
|
||||||||||||||||||||||||
|
||||||||||||||||||||||||
2022年临沂沂龙湾小学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2022年,我校坚持以教体局确立的“提质量、夯基础、求突破、创特色”的工作思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工作目标,以区教研室构建新课程体系、推进生本课堂改革、减轻课业负担为工作重点,成立教师发展中心,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创新管理机制,完善评价制度,规范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实施有效教研,打造高效课堂,努力我校促进教研教改工作向“更细、更实、更有效”的方向发展,确保学校师生素养、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一、抓住一个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推进教学管理精细化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严格落实教学基本规范。积极构建有显著特色、符合我校均衡发展实际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完善精细、科学、规范、人文化的管理制度,顶格规范教学管理,提升教学品质。 2.实施“绿色质量评价” 深入贯彻《兰山区普通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工程(2020- 2022)》,依据《兰山区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评价实施方案》,以多元化的“绿色数据”来实施“绿色质量评价”,做好质量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发挥其诊断和矫正功能。继续坚持语、数、英、科学、道法等学科的月度质量调研,继续加大音、体、美、信息技术的素养测试。 3.强化质量跟进式指导 定期举行学科质量分析会,通过直观形象的大数据、柱形图进行详实透彻的分析,指出各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引导各学校追根求源,明确当前教学教研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的工作目标与措施;实行教学质量问责制,对每学年教学质量徘徊不前,达不到要求甚至下滑幅度较大、教学问题严重的学校,实行约谈问责。对教学质量薄弱教师实施跟进式帮扶和针对性指导。 二、突出三个重点-课程构建、课堂改革、课业减轻 (一)优化课程体系 1.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把 握整体思维,以课程领导力项目为依托,深挖至美教育特质,加强课程规划,顶层设计,打造系列显性和隐性课程,推动育人课程一体化。做好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和整合,推进课程“二次开发”。依托教育信息2.0行动,突出课程规划、课程创生、课堂教学及学习评价变革,开发 STEM 课程,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并尝试跨学科构建STEM课程,提升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打造学校课程群。 2.推进课程评价。注重的对教师过程性评价,用问卷调查、活动评比等形式,从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对教师的课程方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加强对学生素养的评价,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继续采取观察、考查、现场汇报和作品展示等方法促进课程有效实施。组织阶段性作品展览,活动展示,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力争呈现合理的层次性和梯度性,使学生发展特长,树立自信,丰富精神生活,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二)推进课堂改革 2022年,学校将继续把“至美新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工作重点,着力推动课改进入“深度推进”阶段,结合我校的单元主题学习实践,通过整体规划、专业推动、共同体构建等路径,在做小、做细、做实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教学新特色。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工作: 1.强化教学变革。以课堂“学为中心,学生出彩”真实转变为目标,推进新常规建设,探索基于情境、问题的互动式、体验式教学,力图做到教学设计与真实课堂相匹配,让学生通过能动思考,优化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让核心素养更好的在课堂上落地、生根。 2.推广课堂新样态。引领教师将课堂改革重点放在学生主 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方式的重建上,继续落实“一坚持两改变”。“一坚持”即坚持“先学后教+合作交流”的基本模式不变,“两改变”一是新课堂流程由固定逐步走向灵动,二是新课堂程序化约定由显性逐步走向隐性。着力实现教学过程的“五个学”,即个性自学,同伴助学,活动展学,互动评学,教师导学。努力抓好“四环节”:一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动真正发生;二是科学安排课堂提问,让深度思维真正发生;三是及时了解学生学情,让课堂生成真正发生;四是认真组织课堂展示,让自我评价真正发生。 3.推动优化升级。充分发挥骨干带动作用,促进“生本”新课堂改革实践的整体联动。将新课堂改革与校本教研、教材培训讲课比赛等活动巧妙融合,有机结合。依托校本教研适时召开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会、开展至美新课堂引领课、展示课、达标课、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等。以学科为中心,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推动“生本”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 (三)减轻课业负担 1.推动减负增效。坚决纠正任何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行为,坚决纠正各种随意侵占学生休息时间的做法。坚持向效率要质量,不向时间要质量;以减负为前提,不以增负为代价,不得出现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考试排名等行为。加强问卷调查,采取多种措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睡眠质量。科学安排作息时间,依法保障学生的休息权利。严格控制学生手机进校园,禁止用手机网络布置作业行为,禁止给家长布置作业和让家长批改作业,营造积极向上、书香浓郁的校园。 2.深化作业改革。加强作业备课研究,优化作业设置,提 高作业质量。根据区教研室制定下发的《关于严格控制家庭作 业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要求》,推行作业公示审批制度,对作业设置、作业数量、作业形式、批阅质量等把好关,努力控制学生家庭书面作业总量、质量和难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进一步推动学校加强对学生书写的指导与习惯培养。提倡分层布置作业,作业难度不得超过课标要求,不得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 三、夯实四项举措,升级教育教学品质。 (一)实施“五育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1.不断完善全面育人体系 实施“五育融合”育人,突出德育实效,落实思政课程,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实施“大健身、大美育、大创客”行动,践行技艺体三大领域学科育人,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提升艺术素养;坚持实践育人理念,加强劳动教育,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统筹开展好生产性、服务性和创造性劳动学习;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工程,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坚持学科融合理念,强化学科整体育人功能,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要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开展学科素养测试活动 通过立体式、多元化、全方位的形式,采取问卷调查、现场答辩、即兴表演、实验操作等方法,对绿色评价指数、学习习惯、学科基础知识、学科素养与能力展示四个方面进行考查。语文评价侧重于识字写字、朗读说话、阅读写作、诗文诵读;数学侧重过程性说理分析、操作应用、理解本质;英语侧重听说、单词认读、情景对话、情景剧、儿歌演唱;道德与法治侧重素质展示和实践操作;体育侧重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指标;音乐侧重学生现场演唱、演奏、展示素质等;美术侧重学生基本技能和作品展示;信息技术侧重学生的基础技能和电子作品设计;科学侧重实验操作、科技小发明、小制作。 3.开展阅读和书写工程 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推进师生阅读工程,强化经典阅读,探索阅读表达、英语听力、经典积累等方面的监测方式。搭建读书平台,积极探索阅读新途径,创建“沂龙湾书院”,营造阅读氛围,配置阅读书目,精心安排阅读计划,设置专门的阅读课,由教师指导学生阅读。配套开展经典诗文背诵、阅读考级、读书征文、读书交流、作家进校园等活动,将阅读指导和有效阅读做到实处。加强书法教学,提高书写技能、书法鉴赏与审美能力。提升卷面书写的美观度,将书写质量纳入教师综合评估。 4.举行综合素养展评活动 开展学生综合素养展示活动,展示分为常规项目和特色项目。常规项目有汉字听写书法比赛、绘画比赛、劳动实践等,特色项目有朗诵、演讲、器乐、舞蹈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核心能力的提升。利用社团活动,常态化开展小学生国学小名士、英语口语小达人、“数学讲题小名师”、习作达人、小小演说家、校园文学大赛和小学生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达人秀等活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二)拓宽专业成长渠道,提升教师成长力。 1.研习课程标准 把课程标准的研习作为校本教研、教师学习的“规定动作”、必修课程,于开学之初、期中、期末组织引领各学科教师专门学习,并且提出要强化用课程标准反观、审视、改善日常教学与评价意识,养成“若遇到疑难杂症,先求助课程标准”的思维习惯。组织课程标准全员测试,表彰成绩突出的教师,并纳入对学校的评估成绩。 2.夯实教材培训 继续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利用单元集体备课形式,加强单元主题学习。借助教育云平台,配合区里教材培训,由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织全体任课教师观看微课视频,现场测试达标,切实保证培训落地。结合教师集体备课和校本教研,提高资源整合和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互联网+的师训工程新样态。 3.关注不同层级教师成长 (1)加大新教师培训力度。以区级的定点培训和学校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借助青蓝工程和一对一结对帮扶,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指导和服务功能,促进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2)组织聘任教师培训。通过学科教研员专业引领、优秀代课教师表彰、学科骨干经验传授等方式,筑牢代课教师的从教底线。各学科充分结合校情抓实不定期培训,利用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动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为代课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在优秀教师、教学成绩奖等评优树先活动中,对临时聘任教师一视同仁,激励他们安心从教、专心务教的积极性。 (3)开展能手新秀培训。深入实施“教师专业成长工程”“教学能手自我提升工程”“核心团队品牌建设工程”,通过读书成长、项目研修、学术交流、行动研究等形式,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4)举办三名教师教学研讨会。 切实发挥名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辐射示范作用,引领更多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型。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学科教研组建设,继续引导、督促他们扎实开展教学教研活动,进而打造一支由普通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专职教研员等组成高素质教研队伍。继续开展学科教学教研的实践研究,提升学科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紧扣课标,深挖教材,选取各学科日常教学的热点、难点、积累点,进一步通过骨干引领,给予学科教师方向性指导;立足课堂,打造高效率教学实践;同长共进,实现学科教学质量跨越式发展。 (5)多渠道强化教师培训。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学科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学科教师”的层级效能,积极推进“互联网+”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提高教研效率。制定培训计划,建立教研员全员培训制度,通过网络教研、专题教研、教材培训、专家引领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大力推进教师全员命题比赛,引导全员教师领会课程标准,加大学科核心素养和绿色质量的研究。 开展学科“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比和优质课评比等活动,展示和交流至美新课堂的教学成果,切实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技能。 (三)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大力提升教研质量。 1.推动教学评价改革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评价标准。努力推进评价主体多元化,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大力推进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继续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与层级化,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性。 针对不同系列教师特点,实行分类分层管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综合评价制度。以评价为杠杆,指导学校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组织月度质量调研、期中、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对教学活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健全学校、学生、教师、教学四位一体的评价制度,根据评价结果,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终生发展、学校内涵发展。 2.推动教研方式改革 强化教研“研究、指导、服务”职能,促进经验型教研向实证型教研转型。坚持教研重心下移,深入教师、学生之中,奔着问题去、盯着难题改,形成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教研格局,充分利用教研组的常规教研活动,大力提升教研质量。二是利用兼职教研员和学科教研员,充分发挥教研领航作用,引导教师改进教学设计的视角,加强课程标准研究,过好“教材关”;加强学情、学法研究,关注学生思维发展,过好“教法关”;搭建平台,拓宽视野、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过好“教学关”;立足高位,把好方向,积极开展“沉浸式教研”活动,过好“教研关”,2022 年学校将遴选优秀教研组。 (四) 优化教学常规管理,打造规范教学升级版 1.优化教学常规管理 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的备、教、辅、改、评、研等环节提出具体要求。严抓教学监控管理的落实,通过制度制约、机制激励、量化管理、全程跟踪考核,实现过程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加强个人备课管理,精心研读学科课程标准、 教学用书及教材,提高常态课效益。加强团队备课,形成区域备课的教学创造合力。强化课堂管理,落实推门听课常态化,优化教学过程,当堂完成教学任务。细化承包培优帮困、反馈考试、特色校本教研管理,把“严、细、实、精”理念贯彻到教学全过程,适时进行新课堂教学深度推进教师达标课。 2.开展薄科、弱班帮扶 进一步优化薄弱班级制度,全力推动薄弱学科、班级的质量提升。每次质量调研结束后教务处对全校评估位列后1/3的薄弱班级或薄弱学科,实施专项教学调研和重点帮扶。针对各班级情况,教务处定期深入课堂进切实发现、诊断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激活薄弱班级或学科的成长基因。 3.嫁接集团教研活动 依托教育集团,依靠教研共同体,通过名校带动,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评估、常规检查、教研活动、质量评价、学生素养评价、考试考查等方面协调一致,尽量统一要求,并不断向龙头学校、优势学校靠。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