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第十三中学教学计划 | ||||||||||||||||||||||||
2023-02-09 点击数: | ||||||||||||||||||||||||
|
||||||||||||||||||||||||
|
||||||||||||||||||||||||
一、总体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全面落实区教研室工作指导意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强课堂,细常规,重素养,提质量”的总体要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围绕“新课堂”行动、“新课程”建设和“新评价”引领三个领域不断深化改革,优化教学教研工作机制,推动我校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再创佳绩。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强化管理,抓实教学教研各项常规 1.继续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优化教师工作目标考核量化评估方案,确保教学的备、教、辅、改、评、研等环节的落实。突出抓好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设计、课堂教学、培优辅差、作业批改、单元测试、成绩分析、教研活动、业务培训、试题研讨等重要环节。 2.强化备课实效性研究,重视教师解读教材、运用教法、指导学法的实际教学能力。加强校本研究,关注集体研讨的效度,推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3.强化课堂督查,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课堂常规检查和巡课、听课、评课制度,做到“推门听课”常态化。 4.加大作业质量监控力度,强化布批与落实,重视作业的二次批改。力求做到有练必选、有做必批,有错必纠。严格控制学生家庭书面作业总量和难度,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无效的作业,严禁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重视作业设置、书写和布局的指导和检评,培养学生认真、工整、清爽、规范的书写习惯。加强书法教学研究,多措并举,确保学生练字实效。 5.继续完善区域教研共同体,通过城乡联研、分片联研等活动,实现校际沟通和资源共享,落实教干蹲点和结对帮扶制度。积极扶持薄弱学校发展,加大教学指导和项目支持的力度。重视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关注农村老教师理念更新,推动农村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二)高位引领,大力推进“新课堂”行动研究 6.不断提高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坚持“课改”必须从“改课”开始,继续推进 “新课堂”教学改革行动研究,真正将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建上,教学过程由学习过程逐步替代,最终实现“新课堂”催生“新教育”,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延伸,教学策略向教育策略升华。本学期重点以学生的“表达”“质疑”能力的培养为主题式、问题式教研的内容,以学生表达、质疑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实施工具、评价量表为抓手,将“核心素养”落细、落小、落实。 7.继续完善“新课堂” 策略标签和模式符号。根据《兰山区中学推进“新课堂”实施方案》,结合“三五规划发展模式”的要求,围绕我校“新课堂”创建,继续改进完善相对统一的“新课堂”策略标签和模式符号,彰显我校教学特色。引领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力争“从模式而入、由个性而出”,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课堂”路径,积极打造具有校本化特征,体现学科特色和个性风格的课堂教学范式。 8.深入推进“新课堂”创建向纵深发展。积极探索“新课堂”创建与学生发展、班级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等之间的联系,探索“新课堂”文化与学校文化、“新课堂”教学行为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以“新课堂”改革为抓手,将创建工作转化到学校教育和常规工作过程中。 9.以“新课堂”创建为突破口,进一步促进经验交流和推广。选派教干教师到外出听课及学习,发现、培植富有创新精神和推广价值的“新课堂”教学典型,发挥教改典型辐射引领作用,引领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借助《兰山教育》期刊及我校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及时宣传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动态,集中总结提炼我校课改经验和做法,推出一批走在前列、打得响的教学经验或教研成果。争取提炼整理出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课改教学经验。 (三)积极探索,科学推动“新课程”建设 10.充分认识“新课程”定位。“新课程”建设是“新课堂”行动向纵深发展的必然需要,是学校育人的核心环节。“新课程”建设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把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置于中心地位,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兴趣调动、情感体验与综合素养的提升。“新课程”建设要积极进行课程育人的方向性把握、整体性构建和校本化实践。 11.积极构建“新课程”体系。在进一步明晰我校办学方向的基础上,主动探究“新课程”模式,努力完善“新课程”体系,逐步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社团活动课程化、隐性课程系统化”的良好局面。严格落实“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强音、体、美、信、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教学。 12.努力推进“新课程”实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梳理、筛选、整合、提升,进一步打造独特优质、相对稳定、多元生态的特色课程。要在“新课程”组织形式、学习方式、时间地点上科学规划,灵活安排,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要建立健全“新课程”相关管理制度和必要的支撑系统,确保“新课程”建设的有序推进与有效落实,以形成科学合理的“三级课程”网络结构。 (四)科学论证,完善系统的“新评价”体系 13.进一步完善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新评价”是“新课堂”行动和“新课程”建设的引领和保障。继续完善我校适合校情、师情和学情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初步形成我校“新评价”六条线:一是基于非智力因素指数的评价,二是基于课堂改革的评价,三是基于课程建设的评价,四是基于质量调研的评价,五是基于学科素养的评价,六是基于师生个性化发展的评价。坚持评价的周期性和系统性,实现持续动态增值性评价。 14.加强质量监测的全面性、科学性和激励性。建立质量监测制度,保障对教学的有效管理和质量的及时监控,认真做好质量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发挥其诊断和矫正功能。依据《兰山区中学生学业质量绿色评价指标》,用“绿色数据”来实施“绿色质量评价”。继续在全校设置等级制评价和优良合格的“标准线”,坚持语、数、英、科学、品社等学科的质量调研,继续加大音、体、美、信息技术在质量调研中的比重,更好地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全面发展。 15.保持教学质量高位优势。加大教学成绩在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能手新秀等各级各类名师评选活动中的权重。强化教学质量的学校主体责任,实行教学质量问责制,对每学年教学质量徘徊不前,达不到要求甚至下滑幅度较大、教学问题严重的学科,实行责任到人,在全区质量调研中在同等学校名列前茅的学科将对教研员和教研组长进行奖励,对名次相对较差的学科将实行学科全员问责制,取消其学科组当年的所有评先树优。 16.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依据《兰山区中学“新课堂”观测量表》,继续转变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从学生、教师、课堂三个维度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将学生表现作为基本评价标准,将课堂实效作为重要评价依据。(今后区教研室课堂评估时,将采取随机抽取班级、学习小组的方式,现场考查学生独立自学、合作互学、当堂展学的各项能力,进行实时观测赋分,保证评价的科学有效。) 17.重视学科素养的评价。语文评价侧重于识字写字、朗读说话、阅读写作、诗文诵读等;数学侧重过程性说理分析、操作应用、理解本质等;英语侧重听说、单词认读、情景对话、情景剧、儿歌演唱等;品生品社侧重素质展示和实践操作;体育侧重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指标;音乐侧重学生现场演唱、演奏、展示素质等;美术侧重学生基本技能和作品展示;信息侧重学生的基础技能和电子作品设计;科学评价重点在实验操作、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综合实践活动侧重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等。 (五)分层推进,大力实施“教师研修工程” 18.关注不同层级教师成长,扎实开展全员培训,促进全体教师专业提升。着力加强临时聘任教师常规培训,重点关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定期开展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研讨交流活动。结合我校教育实际,继续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研修培训模式。 19.深入实施三大工程。即“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工程”“教学能手自我提升工程”和“核心团队品牌建设工程”,通过读书成长、项目研修、学术交流、行动研究等形式,提升他们的基本素养和教学能力,使他们成为我校教学教研的中坚力量。 20.加强“名师工作室”管理,通过名师讲坛、活动推进会等推动“名师工作室”建设,引领更多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型。兰山区教研室6月举办“名师工作室”展示活动。 21.全面提升学校学科教研员的业务能力和理论素养。通过开展课标学习、读书沙龙、辩课研课、专题讲座等活动,建设学习型教研团队,不断提高其人文修养和人格魅力。加强听评课指导,注重问题调查与课题研究,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和学科报告会。转变工作作风,继续推行“订单式教研服务”和“诊断性教学视导”。 (六)精心培育,突出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22.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研究核心素养在课程、教学中落实的方式方法,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课程教学和考试评价改革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 23.实施大阅读教学,创新阅读策略,积极推进语文、英语等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实验研究,形成“大阅读”格局。大力实施蓓蕾读书工程和经典阅读推广工程,继续推进语文课内阅读拓展训练的研究,深入开展读书节活动。通过阅读与写作大赛、演讲与书法比赛等,激发学生读写兴趣与水平。 24.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以音体美课程开设为突破口,建设有特色的体育、艺术教育课程,确保让每个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扎实推进体育核心教材和特色教材的落实,继续加强音乐识谱教学,开展“乐器进课堂”活动和“校园合唱团”建设。 (七)积极创新,促进教科研工作不断深入 积极响应区教科研精神,积极创新工作,推进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教研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