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南坊小学2025年教研工作计划 | ||||||||||||||||||||||||
2025-05-21 点击数: | ||||||||||||||||||||||||
|
||||||||||||||||||||||||
|
||||||||||||||||||||||||
一、指导思想 在立德树人的总方向下,围绕全区教育和体育工作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区教研室工作要点,聚焦教育强校建设,坚持问题导向、政策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双减”政策,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改革创新,落实学校整体工作重点,夯实教学中心地位,以评价为导向,着眼学生、着力教师、深耕课堂,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工作统筹,创新工作方式,赋能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 1.扎实有效开展教研工作,加强教务处建设,规范整个教学系统运行机制。切实发挥教务处教学研究、管理、指导、服务、评价功能,凸显其实体地位,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提高学科实力和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 2.践行新课程标准,全面提升高效课堂建设研究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造高效课堂,力争全面达标。 3.加强业务学习,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辅导能力、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教研,教学实效。 4.教学研究进一步规范深入,从问题入手,从实际出发,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5.严格落实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上好国家课程,全面落实体育、美育、劳育以及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课时计划,深化育人方式变革,做好课程建设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6.加强作业管理,严格落实控制学生学业负担有效措施,形成轻负担、高质量教学路子。 三、重点工作 (一)加强教学精致管理,推进强课提质行动 1.落实教学管理制度。认真执行《临沂南坊小学教学管理制度》等文件规定,保证教学监控全面、细致、富有实效,切实将学科育人导向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2.重视备课实效性。健全备课制度,电子备课与纸质备课相辅相成。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形成集体备课成果。个人备课体现集体的智慧,备课认真、充分,形式灵活,实效性强,有个性特色。 3.加大课堂督查。落实《山东省中小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课堂常规检查及巡课、听课、评课倒查制度,对照教师当堂备课,做到“推门听课”常态化。教师每学期听评课不少于20节、教研员、业务教干每学期听评课不少于40节。 4.实行教师候课制及课堂素养展示。每位任课教师必须提前两分钟进教室,了解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提醒学生进入上课状态。基于综合素养的要求,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这一规定动作,各学科在常规课堂中灵活开展学生素养展学,在展学中实现善思、能说、会讲。 5.深化作业布批研究。加强作业统筹管理,完善作业的管控机制,落实学科作业设计指南,立足核心素养培育,优化作业设计,强化督导检查,提高作业质量。 6.严格规范教学行为。落实一日常规管理,教务主任、教研员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了解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情况,了解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情况,指导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育教学实效。全面规范教材、教辅及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严格教材审核把关。 7.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开足、开齐、上好各类课程;严格执行“二表(时间表、课程表),二操(课间操、眼保健操)”;严格按课表上课,不得随意调课。 8.实施夺冠创优机制,鼓励全科均衡发展。同一学期内在区级期末考试、区级及以上抽测活动中各科成绩达到一定标准,评选夺冠或创优班级予以表彰,激励各班创先争优意识,提高班级学习的向心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9.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升育人质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办法,积极开展“达标课堂”建设,创新课堂教学评价办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进“强课提质”行动走深走实,架构高效、理想课堂。 10.持续推动“大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开展思政课展评,遴选推出思政“精品课”,参加区课赛。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打造红色教育品牌。 11.开足开齐心理健康课。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研员,规范心理健康课时量,将心理健康教师纳入综合量化和评优树先范畴。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建设。 12.实现数字赋能提质。加强智慧课堂、网络教研、个性化学习、过程性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探索,积极创建智慧校园建设应用示范校、探索未来学校新样态。加强数字课程建设与管理,启动精品校(园)本课程评选。 (二)开展基于素养的课程开发,探索核心素养落地的途径 13.加强课程研究,让核心素养可教。加强课程领导力,整体规划学校课程,将国家课程转化为学校课程;研究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和学科课程纲要,将学校课程转化为教师课程。 14.推动大阅读、大练字、大科学。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展古诗文诵读,读书演讲,国学小名士比赛、现场命题作文比赛、数学讲题活动、英语绘本阅读等活动,开展阅读考级、阅读小达人评选等活动,继续推进“书香校园”“书香家庭”建设。加强教师的教学粉笔字基本功练习,强化学生写字训练,每学期组织 1-2 次大型师生写字竞赛活动,以赛促练,提升师生书写水平。实施“校内科学教育提质计划”,统筹校内外教育资源,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面向全体学生,加强科学教育,提升科学教育质量。 15.锚定学科素养、创意素养。完善课后服务工作机制,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与吸引力。落实“双减”政策,开发建设基于素养的学科课程、特色艺体课程和科技创新课程。组建社团课程、打造优秀课程。为丰富课后服务课程打好坚实基础。结合学校整体计划,各学科开展“4+x”活动。 16.开展“三大行动”工程。充分认识“三大行动”的定位,坚持普惠性、特色性,常态化开展大健身、大艺术、大创客活动。实现各级联赛活动的成绩突破。持续推进舞龙舞狮项目、特色足球、篮球、排球、武术等发展壮大。 (三)加强教师培养,提升教师水平 17.加强教师培养。建立健全教师分类发展制度,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骨干教师(名师、能手、新秀)的引领。继续优化青蓝帮扶管理规定,持续开展“青蓝”教师帮扶活动,做好青蓝帮扶的考核,促师资均衡发展。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外出听课、观摩培训学习等活动。 18.构建课堂团队,促教师专业成长。成立课堂研究团队,以各学科达标课、优质课、示范课活动为契机,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举办新教师汇报课活动、学科优质课评比、教师基本功展评活动,专业成长工作与教师基本功比赛活动双向挂钩,提升广大教师教学业务水平。 (四)强化科研引领,深化校本教研 19.全面开展小课题研究。由各学科组具体各拟定一份小课题研究计划和一份研究方案,课题实验教师按研究方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验应用,加强科研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转变教研形式。严格落实“周半日教研”制度,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教师课程育人能力提升两个重点。积极探索教研形式的转变。采用学校年级组与学科组相结合开展校本教研;在校本教研的基础上注重问题的累积,积极开展问题教研;紧扣课程、教学重难点,开展多样化主题教研活动。内容包括:新课标学习及应用、教材通研、说课答辩、名课赏析、精准教研等。求真务实,坚决杜绝教学教研的“形式化”“低效化”甚至“无效化”现象。 (五)深化评价引领,激发教师热情 21.进一步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明确教学教研网络的职能定位,从教学基本规范、管理职能落实、课程开发与实施三个维度,构建教学管理评价模式。将教师自我评价、小组同事互评、班主任学生参评、学校领导评议等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民主评议作用,把自评与他评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绿色育人生态为核心的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 22.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完善教研员管理使用制度,合理分工。健全教研员培训机制,加强教研员对课程标准、学科教材、教法学法、教情学情的四项基本研究,不断提升教研员服务课程教学改革的能力。完善教研员评价体系,落实教研员学科引领、年终述职和教学实绩考核制度。 (六)重视宣传工作 23.发挥各学科公众号、名师工作室公众号的引领作用,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向公众号投稿发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