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兰山区人民政府
简体 繁体
网站支持IPv6 公共数据开放 智能问答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概况 >> 兰山概况 >> 人文历史 >> 历史沿革 >> 正文

街巷沿革

来源:兰山区人民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08日  点击:

临沂古城历代为郡、国、州、县治所,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城市繁荣,人口密集,旧城区内路、街、巷星罗棋布,鳞次栉比。

老城区的街巷历史悠久。但明以前的街巷,因时代久远、史籍缺载,已无从考证。1608年(明万历卅十六年)版的《沂州城郭之图》,是根据当时的木版城郭图复制的,它是临沂现存最早的城关图了。在这张地图上,城郭是龟形的,没有四关。城墙外设有山川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郡历坛和演武场、八蜡庙、东岳庙、歇马亭等。城墙上留有东、西、南、北4个城门。城墙内有一横两纵三条主街,分别通向四个城门。那条横街,人们称为“东西大街”(今兰山路东段),贯通了东西两个城门,是老城的东西轴线,为老城的主干道,也是城内最长的一条街,机关衙署和学校、寺庙主要分列在这条街道的两旁。沂州府坐落在此街东段路北,离东城门百余米,儒学(今孔庙处)、洗砚池、普照寺等坐落在此街西段路两边,其名称和位置跟现在也大致相同。那两条纵街分别称为“南大街”、“北大街”。南大街的北首正对沂州府的大门,南头通到南城门,北大街的南端与东西大街相通,向北通到北城门,因老城的南北城门错开了,所以这两条南北街并不在一条直线上,因而老城没有南北轴线。这张地图上的城市格局,在以后的数百年间一直没有多大变化。

1916年出版的《临沂县志》,上面附有《临沂城关图》,这张图上简单画出民国初年的临沂街巷。那时城内已增至3横3纵6条主街道。东西向的自北向南依次为东西大街、洗砚池、考棚街,南北向的自东往西以依为南大街、北大街、茶棚街。此图还没有标出主干道两边的小巷。四关中只标出南关,但极其简略。

1935年出版的《续修临沂县志》里,附有一张当时的《临沂县城略图》,这张图标示比较详尽,旧城和南关内的街巷星罗棋布,如蛛网般错综相连,四通八达,这些街巷直至建国初期变化都不大。地图上的街巷好多注有名称,原来的主街都取了新的名字,但当地人还是习惯于旧称,所以新的街巷名就没有流行起来。图上的小巷大多短小、狭窄,有的弯曲不直。据老人讲,当时除了南大街为条石铺筑外,其余均为土路面。

旧城之内的街巷名称极富特色,按其取名因由大略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一为寺庙堂所类,如五贤祠街、城隍庙街、东岳庙街、八蜡庙街、普照寺巷、大寺前(后)巷、武庙巷、火神庙前(西)巷、财神庙巷、文昌宫巷、关帝庙巷、魁星阁巷、东(西)朝阳寺巷、清真寺巷等名称,富有宗教色彩;

二为古迹名胜类,如书院街、考棚街、洗砚池街、黉学前巷、鼓楼台巷、庠门里巷、石牌坊巷等名称,标志古人古地,象征着古老文明;

三为衙署兵营类,如兰山路、东(西)马道巷、南(北)仓房巷、马号巷、沂兰巷、小教场巷、协台前(后)巷、箭道巷、营坊巷、东(西)更道巷等,则是当时政治军事活动的印证;

四为地貌风物类,如马石猴巷、挑水巷、塘子巷、西小山巷、竹林巷、煤山后巷、墙缝巷、西九弯巷、北三孔桥西(东)巷、喇叭巷、梭头巷、辘轳把巷、菱角汪巷、斜街子巷等,代表着这一地方的显著特征;

五为蔬菜经营类,如潘家园巷、杨家园巷、丁家园巷、赵家大园巷、张家大园巷、姜园街、姜园西(后)巷等,均以当时在此居住的蔬菜园地经营大户命名;

六为商业市场类,如八小集街、窑货市巷、芦花市巷、靛市巷、粮食巷、盐店巷等,代表明、清时形成的集市交易场地,南当铺巷、仁泰巷等,代表商业老字号,这些街巷名称,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也说明了市区发展的情形;

七为姓氏家族类,如颜巷口街、薛家巷、白家巷、翁家巷、郑家巷、杨家巷、伏家巷、刘宅后巷等,指的是历代临沂城内的知名人家;

八为吉祥嘉言类,如聚福巷、公平巷、先知巷、正气巷等,也打上了街巷产生、衍变的烙印。地名是传统的外现,这些各有来历和故事的街巷称谓,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既体现了自身的自然地貌,又体现了旧城的社会风情、经济特色及丰厚的文化底蕴。

古城街巷中的民居院落,多为四合院或三合院和兼有临街小铺的布置,大户人家的大宅院则由规整的多进四合院或套院组成,这是典型的北方汉民族传统的民居院落形式。院落的布局颇为讲究。四面用房子围合起来的四合院,以北屋为正房,一般3—5间,是主要的起居之处;东屋为厨房,因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中东为“木”,越烧越旺,象征吉祥;西屋为子女的居室,南屋为仓房,西南喂养家畜,设厕所,开东南门。三合院则是没有南屋的简单的四合院。如今在临沂城内的老街巷中,仍能看到老式的四合院、三合院民居。

民房有土草屋、砖瓦房、楼房等。土草屋是用砖石砌到离地面30—40公分高后,上面夯粘土,一般厚50—60公分。夯墙是用两块木板,当中填土夯实,然后用木棍敲打,俗称土打墙。土屋上面苫麦秸或稻草,有钱人家用山里红草。土打墙很坚固,打好了可撑百年,现在有的巷里的民房还有这样的土屋。晚清时,临沂城里兴起砖瓦房、楼房。砖瓦房是青石墙基,灰砖墙体,有的墙为内土外砖,俗称“外皮清”。瓦房上覆小瓦,有的房顶四周覆瓦,中间苫草,俗称“四不漏毛”。楼房为上下两层,中式结构,木制楼板楼梯,砖砌墙体,起脊,上苫灰色小瓦,窗高80公分,宽60公分,朴实大方。今兰山路天主教堂院内仍保留着这种古朴二层楼房。

民国初年,旧城内还有4座南方风格的私家园林建筑,其中最大的是刘宅。据说刘宅院内北边是住房,单八卦格局,曲径回廊,迷宫一般,院南有一个很大的人工湖,湖边磊着玲珑的假山,植有茂密的修竹,整个宅院构思巧妙,建筑精美,可惜没有保存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拆除旧房,通街铺路,对老街巷进行改造,有的加宽,有的取直,有的延长,有的铺平,同时新增修了许多街巷,人们出行更加方便。据1986年出版的《临沂市地名志》不完全统计,临沂城区的路、街、巷时有193条,其中大多为百年街巷,形成于明清时期,分布于旧城区域。

世事代谢,古今变迁。时至今日,临沂城区建设规模、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发展变化。旧城内的百年老街巷,未改造的片区已为数不多,一片分布在沂州路的兰山路至解放路段的东边和东关片区内,一片在兰山路的上沂蒙路至富民小区路段的两侧,有少数街巷搀杂在新建楼群中,大多数的老街巷则消失在旧城改造中,被四通八达的新修道路所代替,连原街巷的名字也不复存在,原来的老住户迁居他处。但是,一街一巷总关情,人们无法忘记那熟悉的老屋石桥、一草一木,常常追忆那逝去的古街老巷。近几年一些报刊杂志有不少关于纪念临沂老街道的报道活动,如“走在临沂的街道上”系列报道、“我最喜爱的十大街巷”评选、“寻找临沂老街老巷”、临沂地名展等,可见临沂老街巷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它们的名字、街情街貌永远是人们心目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下一条:城名演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