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郯地区最早县委:中共临郯县委
撰稿人:商济俭
1932年6月成立临郯县委,作为临郯地区最早建立的中共县级党组织,为沂蒙山区早期党的建设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和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段红色历史将永载史册、万世流芳。
一、 土地革命时期的临郯县委
中共临郯县委书记刘之言(左2)领导苍山暴动
1932年6月,徐海蚌特委鲁南特派员唐东华(唐棣)到郯城县马头镇开展工作,与中共鲁南第一支部书记刘之言取得联系。唐东华向刘之言介绍了鲁南党的领导系统,并告诉刘之言“山东省委离鲁南太远,故有徐海蚌特委之设,鲁南一带归特委领导有利”。刘之言也向唐东华汇报了中共鲁南第一支部(马头三小党支部)建立以来,党组织的发展活动情况,并接受特委领导。6月初,唐东华指定由刘之言、孙振国(孙善师)、马叙卿3人组成中共临郯县委,刘之言任书记,孙善师、马叙卿任委员。临郯县委隶属徐海蚌特委领导,唐东华以特派员身份领导县委。不久,山东省委委员、临沂县特别支部书记宋鸣时返回济南,临走时他把自己发展的党员介绍给刘之言。从此,郯城三小党支部、徐海蚌特委和山东临时省委3条线合为一体。临郯县委统一领导临沂、郯城、费县、峄县党组织。县委辖城关、马头、涝沟、四哨4个区委,31个支部,共有党员350余名,分布在100多个村庄。
临郯县委建立后,根据唐东华提出的“全国处在革命高潮之中,党的任务就是迅速组织武装暴动,开展游击战争,以牵制敌人兵力,配合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精神,积极组织“四哨暴动”“郯马暴动”“樊家堰暴动”。此后不久,唐东华、孙善师在组织“樊家堰暴动”时被捕(后被敌人杀害)。为了躲避敌人搜捕,临郯县委成员秘密转移到临沂县境内,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
刘之言化装成小商贩,在临沂县西部的西大埠村(今属兰陵县苍山街道)组织革命活动。马叙卿转移到临沂城南的塘崖村、临沂城北的后大郝埠村、乔家湖村、船流街村一带开展党的斗争。以后大郝埠——乔家湖——船流街3村形成了近百平方公里的三角地带,成为临郯县委的重要活动区域之一。1933年7月“苍山暴动”失败,刘之言不幸被捕,被敌人杀害在卞庄。临郯县委遭到破坏,直到1938年5月才重新恢复。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临郯县委
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12月,中共山东省委派李仲林到临沂,主持建立了中共临沂特别支部,韩去非任书记,丁梦孙、李华舫为委员,发展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领导和组织开展沂蒙山区的抗日救国斗争。
1938年4月,丁梦孙到临沂城南三重村一带以货郎身份为掩护走村串巷宣传抗日,在丁庄小学成立临郯青年抗日救国团,这是我党第一次在临郯地区公开组织的抗日救国群众团体。
临郯青年救国团团歌
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和需要,中共苏鲁豫院特委决定,将中共临沂特别支部改建为新的中共临郯县委。1938年5月,中共临郯县委在三重村(临沂城南50华里)成立,韩去非任书记兼组织部长。新成立的县委恢复并领导老屯、小屯、苍山等14个党支部。6月,中共苏鲁豫皖特委决定由刘剑任临郯县委书记,县委任职人员作了调整,委员7人,工作机构如前,领导19个党支部。
随着基层党组织的恢复、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国活动的高涨,建立革命武装已成为当务之急。中共临郯县委审时度势,1938年夏天成立了临郯青年救国团抗日义勇队,成为苍山暴动之后临郯地区一支重要的革命武装力量。8月,在临沂城南褚墩镇兰山村举行“兰山起义”,成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临郯独立团”,临沂县境内抗日武装已具规模。
1938年9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1938年8月,中共山东省委与苏鲁豫皖特委合并,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同年12月改成山东分局)为适应斗争需要,将中共临郯县委改组扩建为中共临郯中心县委,刘剑仍任书记,领导临沂县委(书记杨士法)、峄县县委(书记纪华)、临郯费峄四县边联县委(书记王一夫、于化琪),并负责开辟东海、沭阳、赣榆3县的工作。
1939年2月,中共鲁南特委成立,刘剑调任特委组织部长。同时,临郯中心县委撤销 ,恢复中共临郯县委,王永福任书记。
1940年3月,为适应斗争形势需要,中共鲁南四地委决定撤销临郯县委,成立中共郯马工作委员会(简称郯马工委,即县委)。
至此,中共临郯县委结束了其阶段性的历史使命,虽然她仅仅运转并工作了不足两年的时间,经历了“临郯县委——临郯中心县委——临郯县委”3次更名,但临郯县委作了大量的工作,为巩固和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历史性巨大作用,为唤起全民抗战吹响了战斗号角,为中华民族彻底打败列强侵略取得民族自由作出了重要贡献。